最近,随着拜登访问欧盟并参加G7会议要拉上帷幕,很多国家都将目光放在这次会议后,特别是已经开始对中美、中欧等关系走向做出各种预测,因为这次G7会议的主题很鲜明,中国已经完全超越俄罗斯成了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甚至在此次G7会议上俄罗斯基本已经被忽略。如果不是一些媒体生搬硬套非要扯上几句俄罗斯,这次会议估计连一点俄罗斯影子都不会出现。但这也意味着,世界再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美将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而俄罗斯、欧盟等都围绕两个主角开展各种行动。
为何拜登此次访问欧盟要把中国当做会议的主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相比于10年前中美关系变冷了很多,中国在对美问题上越发强硬,而美国对中国也更加敌视。二是中美之间相对实力发生了变化,十年前的中国经济不到美国的一半,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达到美国GDP的70%以上,而且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经济远远超越美国。三是中美之间军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从近海走向远海,中国海空军力量呈几何倍增强,美国在对中国军事上没有了任何胜算,甚至在中国家门口已经处于弱势。以上观点并不是来自中国专家或学者,而是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的几份报告的结论的信息一个整合。

特别是中国在霸权主义问题的表态,更让美国政府坐不住了。据悉,年初以来针对美国咄咄逼人态势,中国多次在很多玩问题上硬怼美国,尤其是在台海、南海、东海、香港和新疆等问题上多次警告美国。不仅如此,中国针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进行大规模制裁,中国展示的强硬手段让美国非常不舒服。为此,中美还进行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对话,尤其是在阿拉斯加中美会晤上中国外交军团的强硬话语,更一时间成了世界最热话题。还有部分媒体将此次会晤比喻为中美实力逆转的标志,中国时代在会议结束那天开始了。而会议的一个核心就是,中国公然表示不承认霸权,不承认美国秩序,这点直接触痛了美国软肋。因为,这也意味着中国这个强大的国家要走向反霸之路。
所以,美国有些着急了,特别是在中国问题上,如何与中国相处也成了美国政府天天研究争论的课题。但是,不管是从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洲,还是特朗普时期的印太战略,再到如今拜登政府的联合抗华遏华,美国政府中心思想基本未变,那就是要极力遏制中国发展,要使用各种手段让中国在崛起路上夭折,决不能让中国威胁到美国霸权。为此,特朗普时期中美进入了全面对抗,特朗普更是使出浑身解数针对中国,可是结果却让美国政府很失望,因为特朗普完败。而拜登上台后,对特朗普对华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却是美国没有联合盟友一直在孤军作战,因此拜登开始了联合盟友反华之旅。尤其是此次拜登访问欧盟反华主题很鲜明,更说明美国今后今年对华方向不会改变。

然而,令拜登特别失望的是,不管是美国如何拉拢盟友反华,很多盟友却对反华提不起兴趣,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新加坡等。对此,德国直言在中美问题上,德国不会选边站,因为德国有自己的利益。法国则表示,对中国问题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法国认为合作很重要,我们不能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正是如此,中欧关系虽然也有起伏,可是实际上却一直很稳定,而中欧贸易更是快速增长,这点也让美国很生气。正因为欧盟这种行为,特朗普就曾直言,欧盟把我们当做傻瓜,欧盟才是我们的敌人。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结束的G7会议拜登几乎又是完败,拜登的中国议题虽然是主题,可是方向却偏了,盟友更多地希望与中国合作,而不是与中国交恶,这也导致拜登很尴尬。实际上,美国对这次G7会议根本没有任何底气,因为在拜登访问前,美国接连给中国打了4次电话,显然也是在为G7会议做功课。据悉,2021年6月11日,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6月1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通话。而此前两次分别是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分别与美国贸易代表戴琦和财政部长耶伦的通话,双方就中美商务领域内有关问题和彼此关切坦诚、务实地交换了意见。

而且从通话的内容来看,拜登更多的也在做两手准备。因为,拜登虽然在G7会议上声嘶力竭的反华,可在与中国通话中却很谦逊。拜登政府主要想做4件事。一是美国意图尽快恢复中美贸易谈判,通话每次都涵盖贸易。二是拜登访问欧洲前试图讹诈中国,甚至北约秘书长更里应外合,在公开场合呼吁遏制中国。三是要进一步试探中国底线,这样好与盟友制定相关对策,更为自己对华战略做出新的判断。四是美国还想稳住中国,并主动承认一个中国政策,表示将坚定地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实际上,美国不管是与中国进行密集通话,还是拜登直接访问欧盟,都围绕着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持美国霸权地位,让美国霸权仍在世界持续存在,甚至美国一面跟盟友反对中国,一面又反过来以各种手段做中国工作。但也说明一个事实,美国已经走下坡路了,不再是那个为所欲为的国家。不然,美国就会向出兵伊拉克、叙利亚等地方一样,何必绕那么大圈子。因此,中国反霸就是美国最害怕的软肋,所以中国走的路显然是对的,方向更是正确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