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很有文化吗?余秋雨是文化人?

说余秋雨是文化人,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他写了很多篇被称为文化大散文的文章,出版了很多关于文化研究的书籍,他不仅在国内做了许多文化方面的演讲、发表了许多文章,还多次到联合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机构发表演说。他曾在北京大学讲学,专门讲中国文化。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18年将博士生课程《中国文化必修课》在蜻蜓FM上向公众开放,有6000多万人收听。他自己也提出了他认为是最短也是最好的文化定义。因此,我们说余秋雨是文化人。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文化人余秋雨。

一、学出来的文化人

(一)从幼功来

代人写书信。余秋雨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大家闺秀,在家乡办起了识字扫盲班,乡亲们便常来找她代写书信。待余秋雨长大识字后,母亲便常叫他代乡亲们记工分、代人读信写信,锻炼了他数学、诵读、写作能力。这对他来说,有三个作用:一是更加自信。这为他这个浙江乡村的孩子高分考入上海初中,在中学时获得作文竞赛第一名、数学竞赛大奖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形成了他的表达观。小时候帮助识字不多的乡亲读信写信的经历,培养了他的表达观。他明白,只有所表达的东西让人明白才是有效表达,他的文章和演讲,老少三代都可共读,这是一个作家成功的秘诀。三是锻炼了演讲能力。他的演讲能力很强,常常脱稿演讲。没有一个人天生会演讲,这或许与他当时每天晚上代人读信的诵读锻炼有很大的关系。

每天两篇小楷。余秋雨的小学老师也对他影响很大。他从小喜欢看书,但是乡村学校的图书馆很小,老师就规定他每天写两篇小楷字,才能借书看。小时候的这个习惯,使他有了很深厚的书法功底。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他出版的书,有很多书名就是他自己题写的;2017年5月至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秋雨翰墨展,这个书法展览受到中国文联主席兼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高度赞誉。

(二)从两次山居来

余秋雨有两次十分重要的山居生活。这两次都是对古代文化的补课,这两次补课让研究戏剧文学的他脱胎换骨成为文化学者。

第一次,奉化县大桥镇半山老楼中正图书馆。1976年,余秋雨在中学老师盛钟键的帮助下,被迫来到浙江奉化县大桥镇半山老楼避难。这个老楼,叫中正图书馆,这是1930年代蒋介石为蒋经国准备的图书馆。不过据说蒋经国一天也没有在图书室呆过,却因缘际会被余秋雨碰上。在图书室里,余秋雨准确地说出了《四部丛刊》(商务印书馆1930年)和《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36年)的出版年份、出版书局,令看楼的老人刮目相看,允许他在楼上看书。他在《吾家小史》中这样写道:这些书,我以前都见过,大一点的图书馆都有,否则我哪能随口说出它们的版本?只不过,所有的图书馆都在城里,没有这里的安静。在这里读书不仅没有干扰,而且也不存任何功利,只让自己的心毫无障碍地与书中的古人对唔。这种情景,我没有遇到过,这些书也没有遇到过。没有功利,却有动力。

第二次,香港中文大学半山上的曙光楼。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利用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的机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贪婪补课。这时候的余秋雨,已经是近50岁的资深教授了,是什么样的书籍和资料让他这样如饥似渴?原来,这些资料的撰写者,都是在海外的高水平专家学者,他们在海外将充裕的时间投入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又引入了国际学术标准,在科学性、宏观性上远超乾嘉学派的考据水平。在这里,余秋雨写成了《山居笔记》。

(三)从戏剧来

我们说余秋雨的起点是戏剧,应该不会错。他大学学的是戏剧文学,也在1978—1985年,用7年的时间研究中国戏曲、西方戏剧,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教学,相继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等学术著作。戏剧,是余秋雨一通百通读书法的一通。在《行者无疆》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余秋雨对西方历史、西方文化的研究,都是从戏剧出发的,至少戏剧影响的痕迹很重。

(四)从哲学来

读余秋雨,我时常会感到生命的搏动。在论述书法艺术史的《书法纵论》(《极端之美》)中,更是把是否具备生命搏动迹象作为衡量书法品级高低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尺码。可以说,饱含生命脉动,是余秋雨散文成功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生命意识,特别关注生命的脉动呢?无疑,是哲学,关乎个体生命的哲学。

他在《吾家小史》中说,是西方30多位生命哲学家,康德、荣格、萨特、克尔凯郭尔、尼采,令他脱胎换骨,拥有了一双哲学慧眼。就是研究人类生命意识的哲学,注重个体生命张扬的哲学,给了他这样一双慧眼,给了他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运用哲学,余秋雨撬开了厚厚的盔甲,激起了艺术作品饱含的生命脉动,点化了岩石般深沉的古迹,唤醒了文化的记忆,古人便从理念中释放出来重新成为活人,并通过优美的文字感染了读者。

二、走出来的文化人

1991年7月辞职以后,余秋雨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走出书斋。正是这个义无反顾的决定,使他完成了凤凰涅槃的转身,成就了现在的文化人余秋雨。

(一)余秋雨的走与其他文人游玩的不同之处

余秋雨有一个现场文化观: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三毛也喜欢到处走,毛姆甚至被誉为世界旅行家世界公民,余秋雨的老乡山水诗人谢灵运也行走在山水间。他们看到的,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感受到的是游览风景的心情,而余秋雨注重的是留存在自然中的历史遗迹。

(二)余秋雨的遍访遗址经历

从甘肃敦煌阳关开始,余秋雨开启了文化苦旅的征程,现场考察中国文化的遗址,写成《文化苦旅》一书。

因《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取得的成功,引来凤凰卫视的合作。于是在1999年9月至12月,受凤凰卫视之邀,到北非、中东、南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访问重大人类文明遗址。一路上,他看到了这些古时辉煌文明的凋零和衰败,也通过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14家华文报纸的连载,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全新的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后来结集出版《千年一叹》。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余秋雨继续与凤凰卫视合作,到欧洲26国96座城市采访,结集为《行者无疆》。

(三)遍访文明文化遗址促进了思考

《文化苦旅》是遍访中华大地文明遗址的成果。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千年一叹》走过的是曾经战火纷飞之地、古代文明辉煌现在没落的地方。而在《行者无疆》中,他是行走在经济发达、现代文化繁荣的欧洲。在这种对比中,余秋雨看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优点,也看到了中华文明的不足之处,尚需改进之处。

三、碰撞出来的文化人

我们在看余秋雨的文化经历时,发现他与一般文人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处讲。这个讲,不仅是他文化观念的传播,也是他文化观念成熟的催化剂。

(一)对话

1998年6月,余秋雨参加新加坡跨世纪文化对话论坛,发表演讲《第四座桥》。2004年3月参加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设计、研讨和审核。2010年5月,联合国发布第一份以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报告,发布仪式上,教科文卫总干事博科娃女士与余秋雨进行对话。余秋雨在对话中发言的标题为《驳文明冲突论》。

(二)演讲

到联合国两次演讲:第一次,2005年7月,在联合国世界文化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利玛窦的结论》;第二次, 2013年10月,到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到美国两次演讲:第一次,2005年4月,受邀到美国巡回演讲,在4所大学、2家协会和1个图书馆发表演讲:第二次,2013年10月,在纽约大学演讲《中国文脉简述》。

到中国台湾四次演讲:余秋雨在中国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书在中国台湾获得许多奖项,他有好几本书是先在台湾出版后来才在大陆出版的。从1991年起,他受到白先勇、林怀民、星云大师等人的邀请,先后四次到台湾各城市巡回演讲。

在内地大学演讲:从1992年开始,他到各地游览名山遗迹的时候,就会找出以前邀请他去讲学的邀请函,去发表演讲,再去心仪的地方踏访。

(三)到电视台做节目

除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的文化访谈节目之外,2006年,在香港凤凰卫视开设秋雨时分栏目,畅谈中华文化的优势和弱势;2003年以来,连续三届担任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综合素质评委。

(四)讲学

1992年开始,先后被复旦、同济等大学聘为荣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2010年4月,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2005—2008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任健全人格教育奠基教授,每年在香港工作不少于半年。

2009年或2010年,北大讲学一年,《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

2012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秋雨书院,招收中国文化史专业、中国艺术史专业的博士生。

……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准备,每一次演讲,都是一次深入地思考。因此,在一次次演讲中,余秋雨对文化的思考逐步成熟,对文化的定义逐步丰满、规整。

总体来说,余秋雨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厚也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人,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文化人,是一个能说会写的文化人,是一个既注重书本学习也注重现场到达的文化人。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1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