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今天是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要记得好好读书。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五原县人民检察院邀您一起学党史,读好书。

推荐人

五原县人民检察院 检委会专职委员 王丹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大散文,其独特的地方便是作品赋予其中的不是个人的恩恩怨怨或小情小调,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深沉悠远的民族之情,在《文化苦旅》中,敦煌、阳关、避暑山庄、宁古塔、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天柱山、苏州等一个个历史遗迹,都笼罩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意绪,漂浮着古代文化人那苦难的生命情丝,灿烂辉煌的山水文化风景背后,掩映着的原是一个个让人倍感沉重的苦难灵魂。

他纵横古今,领引读者探索历史、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因由所在。他努力地寻求中国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向自立,他的文章处处包含着对中国古代文人命运的思考,彰显着对中国文明未来走向的关注。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1

书籍介绍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大漠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凉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2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汉族。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戏剧教育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3

推荐理由

《文化苦旅》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书名中嵌个苦字,表明了作者行程之苦,修行之艰。正像他自己所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

本书的一个创新之处就是以散文的形式融入了众多的内容,在一篇散文中囊括了思想、文化、民俗等甚至更多方面,使散文内涵更加丰富。

推荐人

五原县人民检察院 检委会专职委员 王丹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4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5

作者的脚步到达哪里,情感与思绪就在哪里流淌。心游历史时空,眼前景物与时空交汇,历史获得了当代性阐释,与此同时当代史又获得了一种历史沟通,当代文化又获得了一种历史解释。在《文化苦旅》中,既有充沛的人文意识、又有冷峻的理性,内涵厚重,层次丰富。余秋雨展现给我们的民族情感,也应当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的教训。

文字:第三检察部 闫学峰

编辑:政治部 邱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