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散文
于余秋雨有一个评价,觉得十分客观:
余秋雨的文章,被称为学者散文。
在大众视野下,余秋雨的定位更应该是文化明星,而不是散文家、学术家,用当下时髦的说法,叫做公知,横向对比,则是上世纪末的网红,有点像易中天,甚至张绍忠。但无论是易中天先生还是张局座,都没有像余秋雨一样,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余秋雨所引发的热潮,又往往被称作最后一波文化热。

我在路上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钱钟书
当我们旅行,面对敦煌莫高窟、洛阳石窟、东坡故居、石门栈道时,若不知晓其中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仅匆匆一观,又怎能说旅行让生命更丰富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一个人就这样踏上了寻找文化之旅,他甚至为此辞去了所有的工作和职务,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走过了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他为自己的旅行确定了主题: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
他是旅行,也是探寻中华文化,更是探寻内心的深处。
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以美丽回答一切,在纸上旅行
写西湖的时候,他说: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写边塞的时候,他说: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写中华的时候,他说: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 ;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他用一杆笔,以散文的方式,将古城遗迹文化,一一道尽,如一幅幅历史画卷、文化卷轴,在你面前一一展开。
当你阅读《文化苦旅》,书中的深邃浑厚、气象万千,会让你明白: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
更多原创文学历史内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笔墨染春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