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是一位伟大的散文艺术家,他的散文大气磅礴、极具震撼性,且与传统散文有着明显的区别,独创了散文之风。他的散文有着很鲜明的主题特色,主要描写中国历史和对祖国文化的热忱思考。他博闻强识、文化功底深厚,把写作融于历史文化之中,用睿智的眼光理性的写下对祖国山河和历史的热爱,极具艺术特色,笔者此次即以研究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为题,试图总结出其散文作品的一般特色,为读者提供借鉴。
引言
自上世纪末余秋雨的第一本作品《文化苦旅》出版,彰显着余秋雨正式登上文化散文的舞台,从此以后,他的散文越发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喜爱,而两岸三地也形成了一股阅读余秋雨散文之风。后来余先生相继出版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更加深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使人读后备受震撼。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躬身实践的践行者,他遍游祖国山河大地,用脚掌丈量着祖国的山山水水。自从他推出他的第一部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开始,他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留过,他的笔锋总是那样的铿锵有力、变化莫测。他用中国的历史文化作为其散文作品的背景,一步步思考发掘着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密码,并结合当代问题进行着解读。他关心祖国命运,以一位知识分子的角度对中国文化予以考察和建议,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他是一位智者,他对于种种问题的评述都带有着他自己独到鲜明的特点。他也由此获得了很多批评,不过此种批评大多都是处于妒忌的心理因素。对于余秋雨,我们应当公正客观的对其进行评述,认识到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突出贡献。同时从具体作品分析其所特有的时代艺术特色。
一、中国历史是其散文主题
纵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我们可以发现其所特有的一个现象就是他的主题主要描述的都是中国历史。这包括对中国历史长河的感慨,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评述,对中国历史上的名胜古迹的思索与深思等。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翰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寻找可以是精细的,也可以是鲁莽的,却都带有情感。一旦寻找到,还需要长久地逼视、追索,并与之默默对话,最后就产生一种责任和关爱,情感愈来愈深,襟怀愈来愈阔,一旦有机会诉诸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因他而鲜活……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就具有极强的中国历史风格,他用睿智的语言将我们带入到了古代历史文化的情境中去,感悟历史、体味历史是其文章的主题,具有很深刻的历史情怀。他的散文大气磅礴、韵味悠长,用文学的语调穿梭于历史的长廊。将文化反思情节和古老中华遗留下来的文化名胜相结合,散发出了一种异样的历史情怀。
我们可以在《文化苦旅》中很容易的发现其散文与我国历史文化古迹相结合的明证。比如《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等都是余秋雨先生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名胜古迹所写下了华丽篇章。
读完余秋雨的这些文字,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一股文化韵律之美,能够体悟出其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忱之情。同时也感受出他的悲天悯人之情怀。比如其中的代表作《一个王朝的背影》写的就是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写出了对整个清王朝的无尽感慨。又比如他的一篇描写岳麓书院的《千年庭院》,就写出了他对中国古代教育方式、教育贡献等的深切思考。这些都是很值得敬佩的地方,他用他如椽之巨笔写下了对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化等的热忱,而在另一部散文作品中,他写下了几千年中国人的深深思乡情结《乡关何处》表现出了对故乡的思考。
从这些散文事例中,我们能够很容易的发现余秋雨的写作主题大多都是中国历史文化,这也突出说明了其对中国历史文化深沉的热爱之情。
尽管其所思考的问题古代智者已经有所思考,但是他却用他睿智的头脑写出了独具特色的自我思考。比如古代文明的辉煌为何会突然之间衰落,倘若文明重生应该怎样做,对于中华文明我们的要怎么对待,我们对于外国优秀古代文明应该保持着怎样的态度等。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余氏思考,而他所思考的内容都是与文化、哲学、民族、历史等息息相关,他文笔隽永的写出了一个个问题和解决策略。面对当代众多社会问题、人性问题等,他用他自己深层次的思考来一一作答。
他的这种作答是实际而有效的,正是他的呼唤和努力,才换得了各方对于中华文化的种种思考和重建,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反思中走向强大。
他不甘愿做一个埋头于故纸堆里的学究之人,他躬身实践、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所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大多都是有关涉历史文化的问题。从现实中走向历史,又从历史中找出解决方法与对策,而后又继续他的历史探究之旅。尽管他的探索和追寻没有超过古代的至圣先哲,但是他却用他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脚步、自己的笔锋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振聋发聩之声。他不仅仅是考察历史,还要对历史提出质疑,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找出自我思考的答案。
在其著名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废墟》中,他独具匠心的提出了废墟文化,继而接连到中国古代的各种断层历史文化,并且阐发了带有深邃色彩的自我感悟,使人有一种对人生、对命运、对文化的深切思考。同时也批驳了当今的文化优劣论,给人一种公正客观中庸的智慧。而在《笔墨祭》中,余秋雨用其深邃的眼光,洞悉了古人文化的焦点所在,笔墨文化。写出了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的前世今生,呼吁保存原始古老文化,用心感受文化之美。从本质上继承文化精髓,将古老中国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正是由于其深邃深刻的文化性格、文化内涵,才使得他的散文如此受人欢迎,也如陈寅恪所说的那句话一样—-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由此可以看出其对中国历史思想文化的的热情。
二、形散与神聚,情与理的结合
纵观当今散文大家的文章,都有其代表性的写作特色与写作作品,但是他们都离不开散文的最大特点—形散、神聚相结合,也就是形散神不散。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也是如此,他的散文更多的体现出了这个特点。
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其所写的散文很乱,涉及范围也非常之广,没有具体的写某一方面,时而写到一个事件,然后想到另一个事件,二者在表面上感觉没有太大联系。但是这种散是表现在外在之散,内在非常的具有聚合形态。他想象奇特、说理深邃,于平淡之处显现神奇,让人从表面的零碎的信息中能够聚合的读出文章所刻画的主题和重点,可以说是表面散,实则聚。
再从神聚方面来讲,读余秋雨的散文总能读出他的语言风格,于平淡无奇的描写、叙述中夹杂着低吟浅唱的历史风味。而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面,总有一个写作中心在紧扣着主题,外散而内聚,时刻彰显着主题。他的每一篇文章里几乎都有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因素和历史民风民俗,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作者思维的敏捷和想象的延展。又将作者的思绪思想尽收文中,形成聚合。
比如《文化苦旅》中的《上海人》一文,余秋雨思接千载、任性自然的想象,轻松自然的将许多文史知识嵌入到理性的写作中去,比如写了上海市的发展演变历程和徐光启所特有的文化性格等,而同时也在阐释构建上海文明新形态这一主题。此文是古代上海对当今上海思想延伸上的贡献。在《千年庭院》、《十万进士》也都是以思想来贯穿整个文章的主体,同时兼顾轻重浓淡、抑扬张驰,在变化中彰显主题思想。
余秋雨散文的形散与神聚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其极具特色的文字表述风格,为其主题与结论的更好抒发埋下了注脚。
余秋雨先生散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情理能够相互融合统一。他能够用极具艺术特色、感性自然的语言将许多哲理简单的展现出来。使得这些艰涩的理论含有感情色彩,情理统一。
比如在《落伍的疯狂》中写的是对法西斯的描述,最后得出了理性的启蒙,良知的传递,文明的呼吁,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这类恐怕的灾难?的结论,表现出了对法西斯的所作所为的警示,同时也有对中国文革的理性反思。而在《关于友情》之中墨尔本海岸的十二门徒长风残照下一个个独立在大海中,宣告着门徒们对师道的忠诚,对友情的挚守,宣告着一切崩坍总有例外……但这些门徒互相不能靠近,不知哪个夜晚在激浪的冲击下终于站不住,冲走一个,在冲走一个……从中得出对友情的疑惑怀疑,后来才得出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以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中赞扬了情感的重要性,人性之间需要友情以及种种感情的结论。
在余秋雨先生的另一篇《关于善良》的文章中他从签名、街市、书房想到了善良他说道,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美。,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迫切的希望真善美长存在世间和呼唤真善美。作者在很多文章中都呼唤着一个共同的话题—积极向上、奋发有为,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余秋雨先生用娓娓道来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哲理深刻的故事,以一位智者的棒喝让我们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意义,情理融合,能够让人在字里行间读出他的良苦用心。
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读出他的文笔隽永和多种语言表达表述风格。在一篇文章之中我们既可以看出议论和抒情的描写方法,又能够看出小说笔法、戏剧笔法、故事传奇、镜头特写、典故引证等多种手法,且相互转换之间自然流畅,没有故意的做作成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文章令人百读不厌。
比如在文章《三峡》之中,作用使用的就是摄影镜头里的用全景拍摄法,首先是由白帝城开始,然后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一展开,又用浓墨重彩之笔写了神女峰的优美俊秀,然后又将笔锋转到屈原故里和昭君家乡,让没有去过三峡的人对三峡有一种全景的想象和认识,读余秋雨的散文,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又比如在《沙原隐泉》中作者用特殊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沙山与月牙泉的美色,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又如在《柳候祠》作者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写出了武侯祠的自然庄重、朴实自然,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刻。所立石碑,皆为后人凭吊纪念文字。。
再比如《苏东坡突围》中说的是苏东坡的种种遭遇际遇。作者的写作手法是虚实结合、变化多端,在写《都江堰》时写道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动,一种隐隐隐约约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还是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抖。
余秋雨在写作中还重视使用戏剧理论、戏剧色彩来烘托文章的主题思想,比如在《道士塔》中他就写下了王道士的种种可笑行径,以此来渲染他的无知和可恨,表达效果明显,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受。
结语
综上而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已然超越了文学的界限,走向了历史文化之领域。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文化散文的开拓者,阅读他的文章能给人一种极具美感的阅读享受阅读体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是以一个睿智者、冷静者的定位,对历史人文的理性思考。他文笔隽永、思接千载,于文字间处处体现出其睿智的智慧。除了具有中国历史是其散文主题、形散与神聚情与理的融合统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特点之外,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具有其他多种艺术特色,但鉴于篇幅的缘故,就不再作过多举例。总之余秋雨的散文文如其名,似秋雨绵绵,润物细无声的滋润着每一位阅读它的人,而读者读过之后,也能从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升华自我,给自己一种美的享受。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