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王二狗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
2022年1月28日 @第二期
各位亲爱的粉丝:
时间真快,转眼就到了2022年春节前夕。
王二狗老湿这个公众号,曾经是承德新鲜事儿旗下的一个情感小号。
在这个最最寒冷的季节,在这个充满了新的希望的年份,随着承德新鲜事儿的战略调整,王二狗老湿这个老牌相亲交友平台的业务已经转至新的战场———《紫塞小红娘》。
至此,运行了3年之久、回答了百余个情感问题、为150名单身男女牵线搭桥的王二狗老师要跟粉丝们依依不舍的说一声:再见啦!朋友!感谢粉丝朋友们的不离不弃,感谢粉丝朋友们的捧场支持。
从上期开始,王二狗老湿就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王婆倒带》。
哈哈,当然有自卖自夸的意思啦!因为凡被选中在《王婆倒带》发表的文稿,只有一个标准——精雕细琢的作品。
倒带的意思很明显。欢迎各位提供过往的、有血有肉的、跟承德这座城市有关系的、打动人心的故事。
英雄不论出处。
不受年龄、经历、地位、职业的限制,只要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哪怕是00后,心底里流出的故事,都是最美的。
期待你的参与和留言。
那年,余秋雨来承德
九十年代中期,有一个人因为用散文式语言讲述避暑山庄,震惊整个承德。这个人就是余秋雨,他的这篇文章叫《一个王朝的背影》。
那时我在承德晚报当记者。
读了《一个王朝的背影》,等于读了一遍余秋雨。继之而来的是一种崇敬,产生了很想亲眼见一见、听他聊一聊的念头。
一不留神,机会来了。
1995年6月24日,北京的仲夏如流火,而距她东北方向约250公里处、因避暑山庄而闻名的小城——承德,却风清月朗,无暑清凉,散文大家余秋雨和央视《与你同行》)摄制组一行来到承德。
为什么要如此崇拜余秋雨?
要知道,用颠覆性的手法讲述历史,让人们享受智慧人生,余秋雨算得上是国内第一人:他比2001年央视开播的《百家讲坛》里红极一时的文化明星于丹、纪连海、马未都要早。
因为,正儿八经儿的史学文章往往因为全面记载繁杂的史实而显得枯燥无味,因为客观、公允、冷静而变得异常呆板;另一种被称为华章的散文,又因吟花弄月喜春悲秋感伤人生而有无病呻吟之嫌,或者多着墨于儿女情长柴米油盐而显得漂浮浅薄。
前一种文章是由一群筋疲力竭的历史研究者创作的,后一种文章是由一群精神焕发却欠缺历史厚重感的人写的。
但是,看过余秋雨散文的读者一定有感觉,他的文章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同于后者,而是很好地吸收了两者的优点,不仅充满坚韧、宽容、理性、活力,还具有严谨的修辞,不露痕迹的技巧,感人的语言,雄辩睿智的才气和充满激情的号召力。
在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我见到了余秋雨先生。
作为小报记者,本人有幸陪同余秋雨先生登上避暑山庄西北门城墙,随着余先生的目光俯瞰着休息过一个疲惫王朝的罗圈椅,聊起了他的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以及一些不曾知晓的故事。
A令人感动的文字随处可见,令人感动地记载一段历史的文字却很少见。
1992年夏天,余秋雨先生轻手轻脚地走进承德这个消夏的避暑胜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酷爱历史,又因自己心底从小埋下的历史情结和民族情结,来到承德,是要验证一下有多少历史可以留存,有多少历史需要校正。
那天薄暮时分,住在避暑山庄背后的余秋雨撇下同伴,独自来到避暑山庄西北门城墙,面对山岭开始沉思。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是山庄北部的最后一道屏障,就像一只罗圈椅的椅背。余秋雨感慨: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避署山庄一个匆匆的剪影,竟使在余秋雨心中勾勒过的避暑山庄形象顿时巍然,并
产生了巨大诱惑。
离开承德后,余秋雨去香港讲学,却总也放不下承德那个远远的,静静的,纯纯的,悄悄的,躲开了中原王气的清代古典园林。于是,不可抑止的创作欲望迫使他一挥而就,写下了赢得声声赞誉的《一个王朝的背影》。
时隔三年后,余秋雨第二次来到承德.
当中央电视台与你同行制作组的摄像机在罗圈椅背对准余秋雨,当学者型主持人刘为向他提问时,余秋雨似乎仍未从第一次来避暑山庄而产生的惊讶中解脱出来:原来以为避暑山庄不会很大,也许很粗糙,却没想到山庄如此精美如此大气,使人一站在这就禁不住迸发出激情。
园林是用来休闲的,何况是皇家园禁,这里硬是圈进莽莽苍苍一大片真正的山岭来消遣,这个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理念。
康熙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远不止于此。他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本事。
望着山岭郁郁葱笼的绿色,余秋雨笑说:康熙、乾隆每年在承德游玩,避开了北京的排场,玩出了风格,玩出了水平,玩出了政治,还不露火气,实在了不起。
余秋雨还透露,他第一次登临金山岭长城,站在当年烽火狼烟的城阶上,眺望起伏婉蜒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墙,眼前浮现的是那个把江山打理了一遍、几乎找不到任何对手但仍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山林草泽间徘徊的康熙皇帝。
我说,您站在避暑山庄谈金山岭长城,很有寓意呢!
对于长城的修复,余秋雨首肯康熙帝在1691年一份上谕中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观点,余秋雨为找到一位几百年前的知音而兴奋: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说,修理长城无可非议,但不要把真古董变成假古董。我对埋在我们民族心底的‘长城情结’一直不敢恭维。
余秋雨觉得,只要踏上承德这片土地,就有种浓浓的情绪围绕着他,使他总有一种体味
康、乾当年意境、领略当年皇帝心态的感觉。因此,在中央电视台和承德电视台共同录制的
节目中,他拒绝事前演练,也反对一本正经、干巴巴的僵化表情。他用自然洒脱聊天神侃的轻松形式告诉承德观众,康熙帝之所以能统领如此庞大的国家,均得益于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而体现这两种强健结合的场所在承德;汉文化正统论的执行者康熙帝曾在避暑山庄研究《欧几里德几何学》,学习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还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知识。
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恰不是汉族,但他们却很好地接受了汉文化,成了汉文化的研究者。这是明智的,他们没有用质量不高的文化去统治全民。
余秋雨在说这番话时,似乎忘记了是在镜头前。
望着城墙垛口间露出的一小块蓝天,余秋雨认为: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传播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清朝皇帝总体上还算较好,虽然乾隆后期闭关自守,拒绝在山庄同英国使节签约,表现了他自傲可笑的悲剧色彩,但那必竟不是全部。康熙皇帝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让汉族后裔的我感到骄傲。
央视的朋友打趣:余先生是因为康熙而喜欢承德,还是因为承德喜欢康熙呢?余秋雨立即作答:两者兼而有之。
可见其承德情结有多重!
B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背读《抱愧山西》 《一个王朝的背影》是对清王朝玩出政治的折射。
当年见到余秋雨先生很是惊讶:江南人的容貌实在唬人。
对于年近50的余先生来说,历史老人给了他博深学问、厚重历史,却未给他留下沧桑的皱纹,更找不到《文明的碎片》里与野蛮和愚昧搏斗的疲惫痕迹。
哇塞!就是这样一个衣冠齐整、步履轻盈、谈吐优雅的学者,自诗人汪国真之后,在文坛曾引起又一次轰动:仅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之内就重印了11次,国内发行量来势更猛;据当时的报纸介绍,尚未连载完的《山居笔记》系列比《文化苦旅》还要热,余秋雨每天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一大摞要求代购的信件。
面对这些狂热的崇拜者,余秋雨远没糊涂到仅凭读者们的一时热情而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他只是惊讶,读者群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竟然千差万别!
很快,他便开始从中探测出普通读者群的多方需求;探测一个当代文化人能楔入世俗社会的程度,探测一篇冗长的文学对话究竟能召集到多少对话者和听众。
正是这个以文明为主题,歌颂碎成了碎片而依然光亮的文明,嘲弄让人神往又让人心酸的文明的余秋雨,面对掌声和赞誉,依然保持着战斗态势。
余秋雨说,我至多是一枚不知如何来到岸上的带有某种光明光泽的碎片罢了,已经碎了,不怕再碎,只求在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碎的于心无愧。
他向承德父老乡亲陈言肺腑:无法躲藏在家乡的湖底,那就沉之于异乡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来踩去,也能铿然有声。偶尔有哪个路人注意到这种声音了,那就顺便让他看看一小片洁白的明亮吧。
然而,发现这一小片洁白和明亮的路人不仅有亿万读者,还有时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江泽民。
1994年春节过后,全国宣传部长云集北京,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在讲话中背读了余秋雨《抱愧山西》里的几段文字,宣传部长们被震动了。
满脸的皱纹,沉重的镢头,贫瘠的山头上开出了整齐的梯田,起早贪黑种下了一排排玉米的陕西印象在宣传部长们的眼前逐渐模糊了,一个自然条件并不好,也没有太多物产,从清代开始,伴着《走西口》的歌谣,以坦然从商,目光远大、严于管理,讲究信誉为人生坐标,堂堂正正地走进中国富商行列的山西人,扭转了人们多把山西看成是我国贫困省份之一的习惯,得出了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是山西的结论。
据说,当时山西省委宣传部长的眼睛湿润了。山西作家华而实先生写给山西企业家的文章中的开篇语竟为标有惊叹号的句子:海内最富!海内最富!
不仅山西,全国所有读过此篇文章的人都深深地陷入思索:自己的家乡不富庶,为什么不能像山西人民哪样走进富裕?
这个效果是余秋雨绝没有想到的。
C大家都说《一个王朝的背影》是写承德避暑山庄写得最厚重、最精美的一篇,您怎么看呢?
如果别人这样夸赞我会不以为然,但承德人说好我很在意,也很高兴。
作文:我和柏杨是两个不同的人。我的语言温和,他的言辞激烈。
我写文章没诀窍。只求一有个性,二要认真,三需真实。
做人:同行之间是不可以乱评价的。这是职业道德。
每一部电影、每一首歌都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各有千秋就是这个道理。
同一篇文章收在几个集子里怎么好意思呢?
对于所有见到余秋雨的人来说,除了想听他既非充满故纸堆气味、也不是满嘴尖刻的高谈阔论外,最想探究的还是他这个人。
本人也不例外。
余秋雨写文章的准则是有个性,认真,真实。
余先生4岁上学,17岁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曾被评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书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余秋雨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看余秋雨的散文,虽感到里面有多重主题,但总觉得其中有一二个主题是频繁浮动的:蒙昧一—野蛮——文明是余秋雨散文的主题。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做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文明的传播是一个艰难困苦甚至是忍辱负重的过程。也许正基于此,余秋雨才时时与违背文明的行为搏斗着: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胜利,但我仍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
那天下午,我们陪同余秋雨来到金山岭长城,亲眼见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
面包车停在金山岭长城路边,余秋雨走下汽车,东张西望不知在寻找什么,大家以为他在找厕所。
不一会儿,他手里掐着几个喝完的矿泉水瓶回到车上。问他,才知道他找了半天垃圾箱没找着,又把瓶子拿回来了。
我很想嚷一声:就扔外面吧,但忽然想起他在《文明的碎片》一书题序中提到的那个到长白山旅行虽很劳累却边爬山边拾拣沿路废纸、果皮、空罐,使文化人长久沉默的外国少年,不由汗颜。
余秋雨说他写文章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越来越强烈,如鬼使神差一般缠绕心头,写了一篇觉得不够又写,老想不写却还在写。
我问他:《山居笔记》写完了还写什么?
不写了。
大家都说《一个王朝的背影》是写承德避暑山庄写得最厚重、最精美的一篇,您怎么看呢?
如果别人这样夸赞我会不以为然,但承德人说好我很在意,也很高兴。
我不由想起了同是中国人、同是为文明鼓与呼但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台湾散文家柏杨。
如果有人说你是大陆的柏杨您会作何感想?
余秋雨先生第一次用不很温和的眼神望着我: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嘛!他的语言尖刻,我的语言温和,不一样嘛。
表达方式虽不同,但都是以文明为主题,为文明而战的斗士呀。我不甘示弱。
余秋雨先生笑了,眼神里不再有那种凝重的东西。
面对当今散文界感伤之风日益强盛的局面,很多评论家批评这种低吟浅唱,能不能谈
谈您的看法?
同行是不可以随便评价的,每个人都有反映各自思想的方式。低吟浅唱是唱,慷慨激昂也是唱,就象流行歌曲和西洋歌曲,只要存在,就说明有它存在的道理,就象刘晓庆不能去评巩利,巩利也不应评刘晓庆一样。我在上戏当院长,可以评价一个人的工作。但不当院长了,还有什么资格评价别的教授水平高低呢?没这个权利,我从来不评价别人。我觉得这是个职业道德问题。字里行间,透视着一个学问颇深却不愿卖弄的正直文人风度。
我想起余秋雨的人生历程。
他在上海戏剧学院当院长时只40出头,是全国最年轻的院长。在他当院长的5年里,工作在全国高校中可以说是最出色者之一:2次民意测验都是100%全票,而他在做满5年后,却激流勇退。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不可思议,但他回答得却如此经松:做过就行了嘛。为什么要老做呢?
我鼓起勇气问:您是不是不喜欢走什途之路?
我从不反对走仕途。自古仕途就是人生的一条路,但是必须靠真才实学,要凭真本事。现在有些人的仕途之路靠溜须拍马刻意奉承我不屑一顾。
余秋雨喜欢文、史、哲,喜欢读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他学习
的内容是中国的,思维方式是西式的。
有人说,余秋雨是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做不同于常人的事。
很多出版家在余秋雨日益走红的时候用各种形式拜访余秋雨,希望用多种方式、多种版本出版他的文集。按常理说,这是一个既名正言顺又名利双收的机会,但余秋雨说,同样一篇文章收在几个集子里怎么好意思呢?
出版商们笑他;余先生你不懂!但不管怎么说,余秋雨都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为此得罪了一些朋友和几家著名出版社,但余秋雨不为金钱迎风而立的品行却感动着亿万关注他的读者。
余秋雨信佛,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外祖母信佛,也不是为求得什么,他只是为了那个善
字。
他说,多一个信佛的人就多一份社会安定因素。
还是为了这个善字,他希望新闻工作者不要泯灭良知:记者实在是人类所创造的最高贵的职业之一。他们可以不参加争辩,不发表评论,而只用事实说话。他们的全部道义感都隐含在对事实真相的充分挖掘中,他们应该是不可辩驳的,他们的生命本身就包含着历史的严谨。现代社会纷纭复杂,一切事物的真相都不易一眼看清。在不明真相前就投注评论的情感,哪怕是最真诚的,也往往会把事情彻底颠倒。因此,真实是现代社会良知的基点。既然记者赋有把握历史真相的责任和能力,那么就以消解那些不真实的流言为触发点,以惩善扬恶为精神仪式吧。
最让承德记者们感动的是,余秋雨重复了他写在都市良知中的一句话:我不能设想,没有一大批出色的记者,中国将如何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
那天傍晚,我们一同回到避暑山庄。
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山庄的倩影再一次吸引了余秋雨的目光。他停住脚步,仔仔细细捕捉朦朦胧胧似远似近的山庄神韵,感觉着300多年前他的那个知音康熙皇帝当时的心境。
我站在余秋雨身后,细细品味着他的话。
许是严肃的话题太多,央*视《与你同行》女制片人孙惠为了调节气氛,突然冒出一句:余先生,如果让你当三百多年前的皇帝,你是愿当皇帝还是当余秋雨。周围的人不禁笑了起来。
余秋雨却没笑: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没法回答嘛。
也许由于这一脸严肃,原本想问他与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婚后生活的问题终未出口,成为一大遗憾。
岔开话题,余秋雨说他很想看一看秋天的避暑山庄,黄叶遍地。
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黄叶本身也是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