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功:余秋雨文化历史散文浅析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纯音乐 – 高山流水-古筝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1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2

余秋雨文化历史散文浅析

沈文功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余秋雨文化历史散文。对于余秋雨,在座的诸位比我熟悉的估计大有人在,所以,我今天所说的仅限个人理解,仅限认识分享,而不是学术讨论。对于大家可能存在的不同见解,我会虚心地接受,但也有可能虚心地不接受,总之请见谅!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3

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有着多方面艺术建树的当代学者,今天单说他的文化历史散文,无论最早的《文化苦旅》,还是后来的《借我一生》,余秋雨先生的思维触须始终贯穿在人类蒙昧——野蛮——文明这一亘古永存的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文化、历史的一系列思索和对人文精神的追问中,他始终以哲人的眼光穿越烟波浩渺的人类历史长河,探寻文明战胜蒙昧和野蛮的艰难历程。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4

沈文功先生

我认为余秋雨的创作主题也是随着不断的创作逐步走向清晰的,以《文化苦旅》开始的一系列散文集通过一个个的点逐步展开,接下来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则又放眼世界文明进程,最后又逐步收束,就有了《借我一生》以及《中国文脉》等。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5

跟着余秋雨走了一遭,我也逐步发现,不管是主题还是思路,甚至表达和语言,他身后总是有一位古人的影子,也是对余秋雨影响极大的第一人,大家能想到是谁吗?对,就是司马迁。余秋雨认为历史的发展如果要对应一种文学体裁,那必定就是散文,所以他说司马迁选择了最为适当的形式,以散文的形式来写历史,同时明确表示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当然如果就此断章取义,散文跟历史都快画等号了,这显然不是余秋雨的理解,因此我个人认为散文就算不写历史,或者说所写内容跟历史无关,但也不妨融入一些历史的分量。所以放眼余秋雨的文章,或者从人物切入,或者从现象切入,或者从人文山水切入,始终伴随历史、人性、哲学的追逐变幻。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6

当然余秋雨说过: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星球的嶙峋一角。非常大气,这样应该是被称为大散文的原因之一吧。在此我推荐对余秋雨接触不深的朋友们读读《苏东坡突围》、《风雨天一阁》、《十万进士》这几篇。我在读《苏东坡突围》之前就已经粗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当然还有不少苏东坡的诗词文,也走马观花翻阅过苏东坡的书法,所以有着较深的体会,对苏东坡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清晰到模糊又逐步清晰的过程。《风雨天一阁》明线是这座藏书楼数百年的风风雨雨,暗线则体现了文明破坏的轻而易举和延续的艰难困苦,但不变的是文明遭到破坏后往往能从废墟中步履蹒跚的爬起来,然后获得另一种更加先进的形态迅猛生长。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7

顺带说说汉代的文章,赋体非常流行,代表作品如《上林赋》、《子虚赋》、《二京赋》、《三都赋》等等。司马迁则是逆流而上,古富贵者而名磨灭,不可胜计……回过头来看看缺乏历史分量的散文,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励志类、鸡汤类散文,文笔很优美,但只需要读一遍就已经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了。在出版物、网络文学高度丰富的现在,是不是真的就是百花齐放了,反正我觉得叫做百草争茂更确切些,速食文学让我们根本没时间开花结果。从反面角度看,我倒是想到失败的散文的一个特征:如果是男人写的,粗读有男人味,细读就成东方不败、杨莲亭了,泰国货都要甘拜下风的。如果是女人写的,粗读也有女人味,细读就成小女人了,除了闺阁情调还是闺阁情调。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8

通览余秋雨的文化历史散文,我的另外一个看法就是,整部中国文化的缔造过程显现出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显著特点,读书赋予行路意义,行路体现读书价值,两者有时候就是一张纸的两个面,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人走出的一串串不断向人类终极意义迈进的脚印,他在《千年一叹》中身体力行,以所见所闻和丰富学识考证了世界另外三大文明的轰然倒塌和中华文明硕果仅存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个是有争议的,姑且不说巴比伦、印度和埃及等文明是否倒塌,但是中华文明就有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说法,我是坚决不同意,理由非常简单,如果真如上所说,今天的中国将不复存在,这个不便说太多,大家自己体会。

640-3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上,《千年一叹》是一本旅行日记,卷首语是这样的: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表面上看到的是各大文明遗迹现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深层的含义的则是探索几大文明发生、发展、延续直至灭亡的前因后果,终极的意义则是对人类文明的哲学式探究。在这里我立刻想到了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的油画家高更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一千古哲学难题是无解的,苏格拉底、黑格尔、孔子,甚至当代的霍金都思索过尝试过,但全人类也的的确确在这道难题的引诱下成千上万年的生活着,人类积极向上的天性总是在西西弗斯般的无限循环中不断赋予生活各种意义,并且居然能生活的爽歪歪。。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10

其实秋雨先生还应该有一个贡献就是对散文创作的扩展。众所周知,形散神不散或者说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重要特点。从散的角度看,他的文章在时间、空间、事件的穿越中非常灵活,忽而是东北流放者的寂寥愁苦,忽而又是人类精神故乡的追问,忽而还在凄风苦雨的天一阁中品读,忽而又想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苛求的悲怆和神圣,思绪流转如天风海雨,笔势纵横捭阖而又张弛有度,同时又能准确地神聚于浓郁的人文坦途和历史河床,浪涌千尺而又百川归海。可谓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随心所欲不逾矩。

640-4

总之,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似乎有一种打破纯文学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大散文,我觉得也可以叫功夫散文,精英路线却能体现大众启迪,漫步云端而又坚决植根大地,正如台湾作家白先勇所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12

江南梅子酒,书吧有售



半间书吧将每周组织一次文化沙龙活动,每月举办两次文化讲堂,以及开展特色古筝、茶道、书画培训班的形式,积极传播、弘扬传统文化,为打造书香白银增光添彩。


联系电话:0943-8530499/13893018735

QQ:417152741

微信:13619309988

地址:白银市白银区苹果街半间书吧

邮箱:banjianbook@163.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13

长按二维码发现惊喜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被称为文化散文-14

半间书吧,一份情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