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罗斯于2月24日开始在乌克兰开展“特殊军事行动”后,西方迅速谴责并对其实施进一步制裁。联合国会议、欧盟会议,甚至北约峰会等多边框架都成为了西方国家及其同盟“效忠”美国的舞台。
但也有一些国家,既没有完全站在俄罗斯一边,也没有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尽管西方评论家、智囊团和官僚们预计中国会这样做,但当他们看到印度也采用了类似举动时,他们感到十分震惊。
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和联合国大会会议上,对于针对俄罗斯的动议,印度都投了弃权票。由于西方国家在不信任中国的同时,长期将印度视为美国的“殖民地”,因此当他们看到印度的行为时才感到如此震惊、愤怒和厌恶。然而,这些西方知识分子似乎忘记了印度的历史。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图源:Getty Images
印度与不结盟
不结盟运动五巨头,从左至右:尼赫鲁、恩克鲁玛、纳赛尔、苏加诺、铁托 图源:知乎
印度和贾迈勒·纳赛尔(Gamal Nasser)的埃及、克瓦米·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的加纳、艾哈迈德·苏加诺(Bung Sukarno)的印度尼西亚和约瑟普·铁托(Josip Tito)的南斯拉夫一样,都是不结盟运动(NAM)的创始国。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的万隆会议后,其目的是同时避免成为美国或苏联的盟友。但是由于美国和英国在冷战期间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英美两国甚至允许巴基斯坦加入名为CENTO的“亚洲北约组织”,印度别无选择,只能向苏联倾斜。印苏之间的友好联盟在中苏分裂使中国与巴基斯坦均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后进一步加强。
这种关系带来了印苏之间在武器供应、联合卫星和太空探索、技术转让以及贸易方面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在1971年孟加拉解放战争期间达到了顶峰。当时美英两国派遣军舰前往孟加拉湾以恐吓印度并支持巴基斯坦,最终苏联海军被派往印度周边,实现将西方军舰驱离并将巴基斯坦赶出孟加拉国的军事目标。在此期间,苏联还在联合国就克什米尔地区的相关问题支持印度的立场。
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再也没有一个如苏联一般可靠的主要伙伴了。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俄罗斯集中力量处理国内的灾难悲剧,美国人成为了“世界警察”。印度不得不接受现实选择开放印度市场并建立自身的科技产业。在此期间,全球投资尤其是美国投资大量涌入印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与印度进入了国家关系的“蜜月期”。
印度和多方结盟
在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和他的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的领导下,印度见证了美国对巴基斯坦的继续公开支持,美国制裁了印度的核试验(公平地说,这也适用于巴基斯坦的试验),同时反对了印度对克什米尔的声索。再加上印度军队依赖来自俄罗斯的国防装备,这一切都意味着印度必须适当地对冲其外交战略。
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印度放弃其不结盟战略并开始转向多方结盟的起点。所谓多方结盟即试图避免站在一个超级大国的一边反对另一个超级大国,也即通过与单独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努力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同时实现共同利益。
于是,美国取消了对印度的制裁,签署了核协议,印美贸易关系开始蓬勃发展,印度也开始大量购买美国武器。印度和美国对中国在印太地区的“野心”有着类似的担忧,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领导下的QUAD(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的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的复苏进一步表明了两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取得进展。此外,印度也开始与英国和欧盟建立友好的关系。在侧重于改善贸易关系的同时,印度也开始购买更多的法国武器。时至今日,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欧盟和中国。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 图源:VOA新闻
但与此同时,印度与俄罗斯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印俄之间战斗机的交易、布拉莫斯(Brahmos)等巡航导弹的联合开发、技术转让、T90坦克的生产,以及印度最近购买的S400防空系统等都表明至少在防务合作方面,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并没有遇冷。此外,两国还是金砖国家经济集团(BRICS)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这进一步显示了印度的在外交上的平衡行为以及对多方结盟的承诺。
所以这就是印度对此次俄乌冲突的中立立场不应该让西方感到意外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更多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印度的外交政策如何对有利自身
印度学生在国外学习医学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就是乌克兰和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因此,当俄乌战争开始时,印度的首要任务就是疏散被困在战区的印度公民。
印度过去在此类疏散任务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如在科威特、也门、利比亚等地区,不仅是为了自己,有时也为了尼泊尔等邻国的公民)。印度在联合国投弃权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表明中立,以便让战争双方都能为撤离的印度国民提供安全通道。
印度从乌克兰撤侨 图源网络
这就是印度多方协调的外交政策带来的好处之一。与乌克兰接壤的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家都与印度保持着友好关系,他们迅速帮助印度在他们的领土上接待印度学生,波兰甚至免除了对印度人的签证限制。同样在俄罗斯政府和军队的帮助下,许多印度学生也得到了疏散。尽管也有许多关于不仅针对印度人的乌克兰军队和新纳粹分子骚扰离境他国公民的报道,但是由于印度与相关各方都保持了友好关系,最终所有印度学生都得以安全逃脱。
印度外交政策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在石油购买领域。由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全球石油交易变得更加困难,布伦特原油(Brent Crude)的价格在3月8日几乎达到了每桶140美元。但是由于印度在联合国保持中立并与俄罗斯保持了数十年的友好关系,俄罗斯最初向印度提供了20%的油价折扣。而目前,有报道显示俄罗斯以比战前价格低35美元/桶的价格(约为65美元/桶)向印度提供石油,同时双方在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最近一次访问印度时讨论了卢比-卢布互换机制。
尽管印俄之间最初的石油交易仅为300万桶(印度本身的日消耗量约为450万桶),但它为双方以对双方更有利的条件就未来的交易和合同进行谈判铺平了道路。据报道,印度斯坦石油公司(Hindustan Petroleum)和纳亚拉能源公司(Nayara Energy)等其他公司也开始购买俄罗斯石油。印度今年仅在第一季度就已经进口了近1300万桶俄罗斯石油,而全年的进口总量将可能超过1500万桶。
随着全球成本和通货膨胀的飙升,继续这种印俄友好关系可以使印度公民获得更便宜的燃料,同时给印度工业带来竞争优势。此外,印度目前正在研究两国之间的卢比-卢布互换机制,俄罗斯甚至提供了SWIFT银行转账系统的替代方案,这可能开始终结美国金融以及美元的单极霸权。
当这一切发生时,西方人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印度正在购买俄罗斯能源,大量西方媒体的专栏文章抨击印度“滑向威权主义”。但是他们无视了欧盟也仍然在购买俄罗斯能源。英国外交大臣丽兹·特拉斯(Liz Truss)最初也向印度施压,要求其谴责俄罗斯。然而就在五个月前,她刚刚拒绝了对来自巴基斯坦境内对印度领土、媒体的恐怖主义袭击进行谴责。美国总统拜登也发表了奇怪的言论,他称印度对这场危机是“动摇性的”(shaky)。

但是,除了这些言论之外,西方没有对印度采取任何具体行动。虽然美国国内仍在根据美国敌对国家制裁法案(CAATSA)讨论就印度购买俄罗斯S400进行制裁的问题,但他们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接受印度的地缘政治主张以确保其利益和影响力。
总之,通过与几乎所有的冲突相关方保持友好关系,印度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安全地撤离其公民,而且还能够购买打折的俄罗斯原油并继续发展卢比-卢布互换机制,同时没有受到来自西方的任何重大反击(而是从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欧盟国家寻求对其撤离公民的支持)。这表明印度正走在以自己的方式保障自己的利益的正确道路上。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