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推荐(经典散文10篇)

春的底色是绿色,浅浅的还带着鹅黄的底子,如及笄之年情窦初开的女子。春风吹拂的杭州西湖畔,游人们不仅醉于天堂美景,还会醉于春风春茶。而这茶自然是西湖龙井。

记得千禧龙年,为探龙井之秘,吾与好友夫妇亲上狮峰岭,入住龙井村。我们去的时间恰好是“五一”节期间,游人多,入住难,好容易才找了一户姓甘的人家住下。男主人个子不高,黝黑的脸庞,浓黑的短发中掺着几根扎眼的白发,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面相看着老实敦厚,一身蓝布中山装已洗得发白,家里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丫头,妻女负责采茶,他负责炒茶,一家人热情好客,至今尚记得新茶炒土鸡蛋的别样风味,堪称佳肴,饭后喝上一杯他家自产的龙井那叫一个舒坦。老甘一口本地普通话,怕我们听不懂,连说带比划,听着有趣。他告诉我们,雨前龙井也叫二春茶,采摘时间一般都是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其叶细、长、老,这种茶除了有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叶的旗枪,一芽两嫩叶的雀舌。“明前龙井”是要在清明节前后两三天内,茶树刚刚吐出嫩芽时采摘下来的。一斤“明前龙井”要十个人采一天的芽头才够,采摘也只有那么两三天的合适时间,起早贪黑饭,有时饭都顾不上吃,比农忙还苦。刚采回来的嫩叶要放在阴凉的地方晾晒三、四个小时,待鲜叶部分水分蒸发后,就要入锅炒制,晾好的明前茶是不能久放的,要炒六 、七个小时才能制成。买明前茶的人早早住下来等着,有的人一住就是半个月。

散文推荐(经典散文10篇)

老甘建议我们买他上周炒的雨前茶,我们没有同意,感觉现炒的茶肯定比他家存着的好,况且对于没有见过炒新茶的我们来说,看炒茶也是补脑洞的机会。他也不勉强,一边为我们介绍一边用松毛柴烧热铁锅,因我和朋友各要半斤,他便为我们炒一斤茶。他坦言家里的明前茶都被买走了,雨前茶也所剩无几,所炒的都是雨后龙井,最是新鲜。一口折沿大铁锅被他擦拭得铮明瓦亮,再涂乌臼油少许,茶菁投入锅中,啪啪作响。锅倾斜着,一手扶住锅沿,一手将茶叶榻起,抖散均匀,谓之杀菁。之后将手掌伸直,紧贴锅面,将茶叶作单方向的挺压,压力由轻而重,双手在茶芽中揉捻抖甩,手法变换很是巧妙,炒至七八成干时便起锅。起锅后将茶薄摊于匾中回潮,摊凉后再将杀青茶叶筛选后倒入锅中进行“辉锅”①。他神情专注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以不同的手法翻炒,茶叶仿佛是他手中的乐符,如一曲春歌在荡漾,他的手也随着这“乐曲”陶醉其中,抑扬顿挫地跳着“舞蹈”。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不是个炒茶高手,但见他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一丝的违和,想来应是做此行当年头不短了。朋友看得兴起,拿出海鸥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当茶炒至茸毛脱落,叶片扁平光滑,茶香四溢时,他便起锅摊凉,他说再炒就断了。

一斤龙井茶经几个小时方才炒好,看都看累了,更别说炒茶人了,看着他那饱经淬炼的手,让人感慨万千,以致多年以来,取出龙井冲泡时总能想起那双满是沧桑的手。我们第二日离开时,一人又买了二两“雨前龙井”,主要想对比一下雨前雨后有何不同,只是那时并不知道新炒的茶如果存放一周茶味会更好,人性中的防人之心将那点微不足道的信任都给挤没了。不谙茶道自然也品不出什么不同,可那淡绿的茶汤,清甘的茶味却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了。于是多年来养成了喝春茶的习惯,而喝春茶又以喝龙井为首选。

散文推荐(经典散文10篇)

“人间有味是清欢”。烧上一壶水,用玻璃杯泡龙井,可赏茶色、闻茶香、品茶味,可谓一举多得。品级越好的龙井,泡时茶色淡若无,茶香清新,茶味淡雅,回味甘香,若春雨滋润天地间的清爽怡人,有少女初成的羞涩,既可赏又可品。品着品着就品出春的味道来了,再品就品出春意了。原来春意留在了这里,留在了清明时节的嫩芽中,留在了茶菁中跃动的“音符”上,留在了饱含诗意的茶香里。

于是,我幡然醒悟,杯中的茶香透着绵绵春意,而萦绕在记忆中的那双充满韵律的手,送出的更是春意绵绵。

注:①辉锅:扁形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目的是除水分,充分干燥,增发香气滋味,使在制品色泽达到灰绿油涧的品质特征。


审阅:骆荣君

简评:该文浓淡相宜,述事清楚,言语流畅,盛赞茶农精湛的技艺和制茶的艰辛,道出了人性的凉薄,赋予了“茶”的灵魂,读罢之后回味深长,富于哲理。

终审:严景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