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散文(领悟人生道理的散文)

自己的路好了,朋友才多

作者:黄企生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

进入成年人后,朋友越来越少,共情越来越难了。

哪怕是过去海誓山盟的朋友,时过境迁,也会渐行渐远,免不了人走茶凉。

别看你的手机里一大串名字,绝大多数充其量是过路客,和陌生人没有什么两样。

一旦有事,手机上翻来翻去,真正信得过、靠得住,可能少得可怜!

俗话说:

“锦上添花常见,雪中送炭难求。”

成年人的世界,利益未必大于感情,但感情往往与利益共生。

这也许是不成文的真理。

否则,朋友关系离开了利益,纯而又纯,往往就缺乏根基,没有依托,很难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朋友之间,纯粹志同道合、不以利益价值趋向相交,有,但真的不多!

《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曾说:

“朋友大抵是一种同质化的命运为前提,所建立的友好关系,同质化的命运一旦反差巨大,不论原来多么巩固的朋友关系也会分化、瓦解、消失。”

鲁迅小说《故乡》笔下闰土。

小时候他俩是最好的伙伴、最亲近的朋友。

鲁迅长大后回故乡,为什么闰土只能是孩提时代的好伙伴,很难成为成年后的好朋友?

根本原因就在于,俩人同质化被打破。

闰土见鲁迅,只会喊老爷两个字,形同路人。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俩人没有话题,没有共同语言,完全不在同一频道上。

所以他俩的朋友关系只能是“短命”,局限于孩提时代和记忆中的朋友,不要说将来,就是现在也不可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也并不是鲁迅看不起闺土,不想成为好朋友,而是俩人之间距离“千山万水”,门不当、户不对。

没法沟通,更没法同振共频。

有时 人性常常就这么复杂、纠结、现实,本以为牢不可破的感情,在利益、权力和攀比面对,往往薄如蝉翼,甚至不堪一击。

社交的本质上分为两种:

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年少时更热衷于寻找纯粹的陪伴,兴趣上的共鸣。

但成年人的友情,却没有这么纯粹。

一半利益,一半感情,已经算是幸运。

社会价值也好,情绪价值也好,现实就这么残酷,你越“有用、有出息”,朋友就越多。

并不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是自己路好了,朋友才多,路真正好走,有时好走到一马平川!

从古至今,历来如此。

《儒林外史》中范进的遭遇,就揭露了人性的本质。

范进是个倒霉的读书人,考了大半辈子还只是个秀才,穷的只能住在茅草屋里。

见他屡考不中,老丈人胡屠夫常拿他当出气筒,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衔坊邻居更是把他视为笑柄,动不动就冷嘲热讽一番。

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54岁那年,终于考中了举人。

消息传回老家,邻里乡亲顿时换了一付面孔,对范进卑躬屈膝,生怕怠慢了他。

感悟人生的散文(领悟人生道理的散文)

连曾经根本不屑一顾范进的张举人,也赶忙送他三间房屋,邻居纷纷拿来了白米、美酒和猪肉。

一时间,范进家破旧的茅草屋门庭若市,挤满了送礼人。

前冷后热、一静一闹之间,人性里的嫌贫爱富、追逐权势的面目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网上有一则消息:

记者问著名演员黄渤:

你什么时候朋友最多?

他直言不讳地说:

“在我有用的时候。”

他坦言,以前在剧组里演小角色的时候,没人搭理,几乎天天受到冷遇,现在自己红了,身边全是好人,巴结我的人,排着队呢?

古人曾说: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既富有哲理,更是真实写照。

当你无权无势时,对你冷眼旁观比比皆是;当你发达后,对你嘘寒问暖也是蜂拥而至。

这再次证明: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好人脉不是追求而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唯有自己优秀、强大,才能变得有价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脉资源,才能与群星交相生辉。

与其有钱,不如自己值钱。

当你有用的时候,朋友才多,这是成年人世界的丛林法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所有的圈子,都适合硬着头皮闯进去。

即便有幸被贵人提携,不提升自身修为,没有两把刷子,两三次的检验就会把不合适的人淘汰至圈外。

细细想来,还真是如此!

我们反对朋友相交,以帽取人、以势相交,以权压人,倡导平等相处、贵在真诚、情投义合、心心相印。

但就本质而言,朋友相交,真的很难摆脱等价交换。

社会学上有个著名的跷跷板定律——要让对方高一些,就必须使自己低一些,要让自己高一些,就必须使对方低一些。

这个定律告诉人们,与其混迹于酒局、牌桌,穿梭于各种交友场所,拼命追逐人脉,不如提升自己的实力。

人情本质上是社会价值产生等价交换的过程。

私交再好,实力到了,才能产生交集。

做高价值的自己,才是“王道。”

因为,与其等风来,不如自己上青云。

这才是交友最靓丽的风景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