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亲戚帮忙玩“阳谋”的启迪
作者:黄企生
网上有个故事: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期间,一次,自己的表叔被人欺负了,就去县衙门告状,县令收了对方的钱,不但不主持公道,还把他表叔打了一顿。
表叔气不过来,就来南京找曾国藩,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把县令和当事人狼狈为奸,收贿、打人、判他官司败诉的事说了一遍,求贤侄为他作主。
曾国藩听后,没有急于表态,而是从侧面摸清情况,了解到表叔纯属蒙冤后,心里有了底。
虽然十分难受,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嘱咐妻子先把表叔安排住下。
这一住就10来天,天天让表叔好吃好喝,帮忙的事,却只字不提。
表叔急了就问曾国藩,贤侄我拜托的事儿是不是给忘了?
曾国藩说:
“你老的事,我怎么能忘,放心。这两天就给你办。”
两天之后,恰巧两江总督管辖之下的官吏前来开工作例会。
开完例会,曾国藩说最近大家都辛苦,夫人准备了两桌家宴,大家都别走,一起去喝两杯。
入桌的时候,曾国藩特意把表叔推到了主位,而且态度非常的恭敬。
部下看到总督如此抬举和亲近表叔,谁都不敢怠慢,纷纷拼着命敬酒巴结,表叔被众多官员捧得晕晕乎乎、“神魂颠倒。”
宴席快结束之际,曾国藩当着众官吏之面说道:
“表叔你明天就走了,我还真的有点舍不得。
这把扇子伴我很多年,你回家后见扇如见面,留给表叔你作纪念。”
说完,就在这把扇子上写了两句祝福的话,并署上了名字。
然后笑着对大家说:
“你看你们谁有兴趣也可以留下墨宝,这也算是一件风雅之事。”
听总督一说,诸位官吏高兴还来不及,纷纷争着抢着在折扇上签名。
官吏们虽然都签下名字,但表叔哪知官场奥秘,脸上仍一脸不高兴,嘴里嘟嘟囔囔,一把破扇子有什么用,早知这样,我就不来了。
曾国藩装作没听见。
此时,只见曾夫人把表叔拉到旁边。
小声说:
“叔,这把扇子可是大有用处,你回家后再去县衙门伸冤,凭它一定能打赢官司。”
表叔将信将疑。
心想,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带着扇子回去试试。
于是,表叔又去衙门去告状,县令一看,又是这老头,准备把他轰走。
表叔说:
“等等,我有一个祖传的宝贝,给你看看。”

说完拿出这把扇子。
县令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一跳,这把扇子上签名的一大串名字,全是两江地面上的风云人物,随便哪个都惹不起,更得罪不起?
结果,表叔的官司即刻翻盘,大获全胜。
你看,曾国藩帮亲人,真的玩的高明,而且全是“阳谋”,既帮了亲戚,又不落话柄,还维护了尊严。
可谓是“一箭三雕”,精彩之极。
至少给人有六点启迪:
一是帮亲人要守住底线。
表叔来告状哭诉,曾国藩没有听一面之词,更没有偏听偏信,而是在表叔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又从侧面作了详细了解,弄清了事情真相,表明表叔是受蒙冤,才定下帮忙的决心。
如果不是蒙冤,凭曾国藩的修养和定力,不要说表叔,就是父母求他办事,只要是违规的,也不会突破底线帮忙。
二是帮亲人要看准时机。
表叔来求助,急着让他作主,曾国藩一点也不急,也没有亮明态度,只让妻子招呼表叔在家坐下,一坐下来,好吃好喝就十来天,表叔急得不得了,可他只字不提帮忙之事。
一直等到两江总督吏下的工作例会,曾国藩一看火候到了,天赐良机,巧秒地主导了这场“戏”,不愧是抓机遇的高手。
提前或推迟都可能不合适,甚至弄巧成拙。
可见,曾国藩帮忙,抓火候炉火纯青,功夫到家了。
三是帮亲人要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
表叔一呆这么多天,见曾国藩似乎忘了帮忙之事,就质疑他忘了。
曾国藩只回答那能忘了,放心。
至于怎么办、找谁办、何时办,滴水不漏。
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这就是曾国藩的严谨之处,言多必失,话多了容易落下口舌,即是亲友也不例外。
四是帮亲人要让亲人显示尊贵。
曾国藩自己是两江总督,其他部下也都是倾权一方。
按理说,这样高级别的宴会,表叔别说坐主位,根本没资格参加。
但曾国藩却把表叔推到主位,表明表叔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身份之高贵。
让所有在场的官吏,对表叔刮目相看,谁都不敢小瞧他。
五是帮亲人自己不便说的要借别人之口。
表叔对包括曾国藩在内的一大批官员在扇子上签名,不屑一顾,嘟嘟囔囔,一把破扇子有什么用,早知道就不来了。
曾国藩装作没听见,一点不作解释。
这也是曾国藩深诣官场之道,有些事、有些话,让别人说、别人解释,比自己说和解释,效果更好更有利。
如果一解释,哪怕只一句话,就脱不了插手干系。
所以,曾夫人也十分聪明,马上拉表叔旁边,小声告他这把扇子重要性,是打赢官司的刹手锏。
六是帮亲人要帮在不落任何把柄。
曾国藩位高权重,一向严守职业操手,平时对部属也十分严格,所以十分注重自己形象。
由于同表叔是亲属关系,又是涉及官司重大敏感问题,曾国藩只能选择迴避。
有鉴于此,他自始自终,既不给部属发话挑明,又不写条子。
但毕竟是自己表叔蒙冤,这个正义要得到伸张,这个忙也要帮。
但帮要帮的不露声色,既要帮到点子上,又不能落下任何把柄。
思前想后,还是选择迂回战术。
整场宴会,只字未提表叔蒙冤一事,似乎同官司毫不相干。
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利用自己和部属威望、影响力,为表叔做题外文章,为打赢官司铺平道路,而且把它做到极致。
曾国家藩当着众官吏的面,奉献一把扇子给表叔留记念,还十分动情地说,舍不得他走,见扇如见他。
并带头亲自题字和签名,还美其名曰,让部属有兴趣都来做签名的风雅之事。
整个过程,阳光透明、巧秒得体,没有嫌疑,堪称一绝。
其威摄力和杀伤作用,一点不亚于把表叔打官司之事直接挑明。
尤其是在当时“官本位”和腐败的清代官场,看了这把扇子上一串长长的名字,恐怕谁都会惦量惦量。
总之,曾国藩帮表叔申冤之忙,从明里到暗里,公开到私下,玩的都是“阳谋”,可以在桌面上和盘托出,几乎是天衣无缝,很难找到破绽和漏洞。
这就是曾国藩的高明和过人之处,不得不令人折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