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冀豫三省接壤的漳河南侧山腰上,横空逶迤着一条蜚声中外的人造天河–—红旗渠。

2018年盛夏,我慕名前往河南林县(今为林州)红旗渠参观。在欣赏青年洞、虎口崖、一线天、海豹石、神工铺、凤凰台、分水苑等颇具神韵的景点后,使情操受到陶冶,斗志受到鼓舞,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深切感触到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力。而此时此处对思维更具冲击力的便是对水的思考和感悟。

水是地球的生命线。但因受气候和季节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时儿霆雨霏霏,江河横溢,一片汪洋;时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调雨顺;时儿“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旱象连连,颗粒无收。自古洎今,水在唯一有生命的地球上用旱和涝长期困扰和左右着人类的命运。因此,人们在敬水的同时,又怕水和盼水。位于八百里太行山南巅十年九旱的林县人,解放前祖祖辈辈都受缺水少雨的羁绊。过着眢井旱田卖儿鬻女的日子。我在“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游过泳,在“八月湖水平”的洞庭遥望过秋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长江观过涛…….对于这些浩淼的江海湖泊,目睹时只是惊叹水的恢弘气势和超凡能量,别无多思,因为这是天然造化,司空见惯。但伫立红旗渠边,凝眸潺湲的渠水,使人对水百感交加,肃然起敬,因为这里的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是林县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饮用水、灌溉水、救命水、胜利水。


红旗渠是六十年代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气吞山河的伟大壮举。当年,为解决人畜饮水和干旱田禾的浇灌,林县人民决心打碎千百年来因缺水套在身上的沉重枷锁。他们发扬毛泽东主席倡导的人定胜天思想,用自己布满厚茧的大手,在岌岌涸枯的太行山上描绘一幅引水上山的“大手笔”。他们开山凿石,建坎垒堤。将一座座人迹罕至的葳嵬山崖炸削成直立的人造山墙(基部成为渠的内壁)。如同刀削斧辟的绕山山墙使人不禁想起了电影纪录片《红旗渠》中林县人靠腿蹬力在高空中荡来荡去抅搂突兀石块的惊险蒙太奇镜头。修渠中,他们就地取材,将开山炸掉的石头进行敲凿,使一块块嶙峋的山石变成了如削似切的垒渠主要原材料。放炮打眼不知用坏了多少个铁锤和钢钎;抬石搬石不知用坏了多少个扁担箩筐和手套。掌钎抡锤的震的虎口流血,抬石担沙的磨的肩膀出血,搬石垒渠的累的手指浸血。有的在修渠鏖战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一年四季的建渠工程中,滴水成冰的冬季是最难熬的,夹着雪花的凛冽寒风冻的人手脚麻木,但英雄的红旗渠人硬是用冲天天劲抵御了风寒。六十年代我国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但为了实现引漳河水上山的神圣目标,林县人民甘愿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内,情愿吃着难以果腹的粗粮杂菜。现为红旗渠游览的重点景区——青年洞景区,当年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卡脖子工程。1960年2月开建后,由30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突击队,决心以愚公移山精神将位于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西的拦路山凿穿。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均日定量仅有六两粮食。这些有志青年为了能够支撑繁重的劳动,利用劳动空隙,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填充因缺粮饥饿的肚子。不少人因吃这些 难以下咽的非人食物而全身浮肿,但没有一人下火线。这些人还集思广议,苦干加巧干,在实践中发明了多种新型爆破方法,加快了工程进度。经过一年零5个月的艰苦奋战,共挖石方19400立方,终于将横亘在总干渠的这座拦路山打出了一条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山洞。被命名为“青年洞”的这条山洞仅是红旗渠艰巨工程中的一个缩影和真实写照。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艰苦年代用艰苦创业精神建成的浩大引水灌溉工程。这种主要靠人的意志和体能建成的巨大引水灌溉工程在我国是少见的,完好的保存到今日更是绝无仅有。这是林县人民在窳劣条件下用鲜血和生命换其后无比珍惜的结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象爱护眼睛一样呵护着这条投资300余万元(当时价)出动了无数人力的人造悬河。今日漫步在林州境内,从漳河之畔到林滤山下,至处都有红旗渠的身影。清澈的渠水无声无息地滋润着林州大地。无论旱灾如何肆虐,林州父老耕收稼穑再也不用祈天求雨了。一开闸,甘甜的渠水就象呼之既来的及时雨一样迤东而下,直奔到各家各户的田间地头,沃土漉漉。太行山麓的林州年年五谷丰登,葳蕤一片,绿草如茵。真正实现了驾驭水利用水的夙愿。据中央电视台2004年5月报道:红旗渠通水40年,已经创造经济效益17亿元。这一数字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惊喜。更多的则是对水的回味和深思。


今天的红旗渠,不仅发挥着引水灌溉的功能,而且还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成为艰苦创业治水用水的思想教育基地。站在“青年洞”前“鹊桥”上远眺,红旗渠清漪的渠水宛如无边无垠的蓝色飘带飞扬在太行山腰;攀住“一线天”的铁链侧睃,她缠山绕峰,贴壁而来,穿洞而去,像一条银色巨龙漫舞在山壑之间,倚在“凤凰台”上极目,她时隐时现的身影,仿佛敦实的长城镶在了群峰的怀抱;登临山顶俯瞰,她如同万卷白练织成的哈达,沿 着蜿蜒的山势迤通而来。这哈达要献给托举她的群山,要献给给于她不竭水源的漳河,要献给与她为伴的这片蓝天白云,更要献给造她、护她、养她的林县人,以表示她深情的回报。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她那婀娜多姿的身躯,引起无数参观者对水的无限遐想和朝拜,身临其境,真有一种与渠共舞与水同唱的欲望。加上旖旎的太行山风光和山势峥嵘的自然景观点缀其间,融成了人力与自然力的完美结合,更增加了她的青春活力。1973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书写的“青年洞”和1991年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的“山碑”巨幅大字,凌空镶嵌在万仞山壁上,更为红旗渠增添了一大胜景。


红旗渠的无穷魅力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世界五大州已有119个国家的朋友前来参观,其中有1974年2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陪同参观的原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这些长期遭受干旱之苦的朋友大都是来寻觅引水灌溉之经的,他们无不为眼前奔流不息的渠水而惊叹不已。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乔石等也到此视察。原林县县委书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总指挥、深受林县人民拥趸的杨贵同志,1990年在重访红旗渠赠言“十水”中写到:“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崖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杨贵先生朴实无华的“十水”才是真正深悟到红旗渠水的真谛。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