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一种人人皆知的昆虫,俗名知了。据考证,生存在地球上的蝉约有1500余种,且广布于世界各地。在这洋洋大观的蝉群中,生活在华北南部的人们见到的蝉主要有两种:一种个头较大,通体褐黑油亮,常在大树高处的枝桠上生活,且喜群聚,声鸣高亢;另一种个头瘦小,全身灰白,一般爬伏在树干上,且孑然一身者居多,踽踽独行,鸣声细小,因其体色与树干较接近,一般不易发现。乡下人为了区分二者,通常把个大的叫大知了,小个的叫小知了。蝉一般都将卵产在枯死的树枝内或其它木质中,待卵突破卵膜孵出后,便钻入地下,它们在地下要蛰伏多年,靠吸吮树根的汁液生活成长。一种生活在北美洲名为“布鲁德X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长达17年。当17年的周期一到,这种身长达1.5英寸的红眼蝉便破土而出。从2004年5月开始的6个星期里,这种蝉铺天盖地的闯入美国首都华盛顿和东部的14个州,平均每公顷土地上10万至100万只蝉同时“合唱”,,使美国人饱受了80至100高分贝的困扰。蝉在地下漫漫黑暗中长成成虫后,便会在夏季的某天尤其是雨后钻出地面,结束它那黑暗的历程。出土前,它们会小心翼翼地扒开一条缝隙,以窥昼夜,待夕阳西下,便乘夜幕爬到树上或稼禾上。选择一合适位置,用腿抓牢物体,先裂开背部,开始蜕化(蜕皮),当蜕化完成后,这只在土里生活了多年的“土老冒”, 便成了可展翼飞翔高歌鸣叫的“俏佳人”了。蝉蜕(褪下的壳)可入药,深受人们青睐。有人说:蝉出土后仅能活5周。但我却相信它能活的更长久一些。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捕蝉是最有趣的事儿了。每到盛夏中午,当大人在家中酣睡时,孩童们便溜到河边的大树下捉知了。捉小知了是手到擒来的事,一掌急捂,多有收获。捉大知了可就得费些功力了。我们在实践中发明了粘知了法,就是找一细长的木棍,在木棍的前端涂上一层如同沥青的粘液,然后将棍缓慢伸向知了,在接近知了的瞬间,突然一戳,将其粘住,收效颇佳。有位年龄偏大的机灵鬼,发明了一种箭射法。他将一自制的弓箭绑在木棍的前端,先拉满弓,拽在一拴有橡皮筋没有钉帽的钉子上,橡皮筋连着一细绳与木棍同长,当弓箭神不知鬼不觉接近知了后,拿棍人用手轻轻一拉绳,橡皮筋将箭弦弹起,箭镝射向目标,几乎百发百中。捉到了知了拿回家后,有的放在瓶子里,有的放在用高梁杆自制的笼子内,并给其放些树叶和菜蔬,因当时不知其吸食树汁,所以它不吃不喝,几天后便在阵阵哀鸣中死去。后来,我们干脆不喂其食,玩上两天后,便将其放生,常换常新,颇有意味。长大后捉知了的嗜好仍无泯灭。在部队上夜哨下岗后,捉几只刚从地下拱出的丰腴土蝉,让其爬在蚊帐上,这一憨态可掬的“小肉球”,好似浑然不知被擒,旁若无人地慢慢地蜕掉穿在身上的铠甲,躯体由黄渐黑,薄嫩的蝉翼由小变大,雯锦绚丽,给人一种幻化感,“薄如蝉翼”此刻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静观它脱胎换骨的演绎过程,体味大自然中小生命的奇妙嬗变,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食蝉起源于何时不得晓知,但食蝉成为一种流行,应从八十年代初为启端。当人们将刚钻出来的蝉视为最佳绿色食品后,城里人和乡下人都像发现了新大陆,争吃这种“唐僧肉”。每当薄暮,一支支捉蝉大军手拎各种装蝉用具打着手电,活跃在绿树下和禾田中,搜寻着知了猴(因刚出土的蝉形似小猴)可能落脚的任何地方。每晚可逮几十只,多者可达上百只。回家烹之,食之,果然肉与味俱殊。当知了猴成为高档酒店的美味佳肴后,将知了猴视为商品的淘金大军,几近疯狂地滥捕淫捉。但好景不长,一夏复一夏,知了猴骤减。他们不是捉知了猴,而是窥洞必挖,逼它们“早产”。可怜这些没蜕壳的知了猴还没有见到天日,便纷纷殒命,实在是悲哉哀哉。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明的人类还是手口留情,不吃知了猴吧!将蝉让给螳螂和黄雀这条食物链吧!不然,蝉的残缺也将给昊昊苍天的万物生灵带来丝丝凄楚和悲凉。

雄蝉的腹部长有发音器,它是靠腹肌上的振动膜发音的。鸣叫时,半圆形的音盖打开,振音迸出。知了叫,夏天到。蝉鸣是夏天的显著标志,仿佛没有蝉鸣便不能称其为夏。不知是噪热的天气促使了蝉鸣,还是蝉鸣烘托了夏热。蝉鸣虽调单腔噪。但久听其音,不难辨出主要有三种:一是齐鸣的共合音;二是求偶音;三是遇有紧急情况急鸣音。共合音如同大合唱。领唱一起,漫伏在树丛中的万只蝉军,此起彼伏地开始了混声合唱。那声浪如涨潮时的海涛,一浪高过一浪,音波震耳欲聋,排山倒海,一泻千里。这是它们对来到地上短暂生命的放歌,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渲泻迸发,是对光明美好生活的依恋。每到盛夏,凡有生命的物种都寻一凉爽之地躲暑避热,唯有蝉像海燕喜欢迎接暴风雨一样喜欢挑战夏天。听蝉的共鸣,使人激情飞扬,精神亢奋,热血沸腾。求偶音较平缓,声波如溪,清新悦耳。单鸣者居多,且不知疲倦地昼夜嘶鸣。这种如泣如诉的执着对另类也大有启迪。急鸣音是蝉受到惊吓时,发出的一声急而长的尖利吱音,时而还撒出一泡蝉尿。

在火辣辣的漫漫长夏中,沏壶香茗,悠听窗外树上的蝉鸣。或在日仄后,选一处浓荫蔽日的丛林,边博弈棋战,边听知了的共鸣合唱,均不失为一件体味夏韵的趣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