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一带的魏长城遗址、沟棱埝边的寨子城堡、窑帮后背、庭院围墙,均用黄土夯筑,虽经多年风雨侵蚀,如今仍巍然屹立,当年打墙留下的凸凹不平的椽印依然有棱有角,显露出朴素自然的美。土生万物,也供给人以地气,人类的生产生活无处不在地把黄土给予的恩赐运用到了极致。
庄户人家窑洞落成后,要使用黄土打一圈围墙形成院落。在预先定位的规划线内将浮土挖至一尺深,然后逐层添入黄土,土要干湿合宜,以土疙瘩掉在地上能摔碎最为适度,每添一层土,都要用锨辅平,使用石杵子连排挨着用劲锤掷,一个杵子窝要连续掷三次,窝窝相连,互相压茬,俗称”连三杵子”,地基最少要锤掷三板,形成结实稳定的地基层。

打土墙要依据总长摊分开段落,一堵墙长约九尺,高约八尺,门墙悄高约一丈二尺,底部宽约三尺多,顶部收缩至不足一尺五。起墙前要准备松木椽十二根,固定椽的木夹杆两根,墙头堵梯根据墙上下的宽窄做成梯形状用木板钉牢,绳子若干条。据墙的走向,将两根碗口粗的松木夹杆分两边挖窝栽立,能夯住墙头土的堵梯栽立固定置于另一端,夹杆和墙之间留出木椽粗的空隙用绳连接绞绑,在两边空隙处将木椽一端放入,使用砖瓦、木块楔实,木椽另一端紧贴在堵梯边並用绳子绞接牢靠。等夹杆、堵梯、木椽都固定稳当,两边的人就开始向上面撂土,立在墙上面的人边用锄镢将土向椽边夯打,边招呼下边人:”跟镢撂”,指挥撂土的方向位置。土撂满后,还需将椽边的土来回踩踏夯实,这时候,几个小伙跃身跳上墙,抡起石杵子便开始分段挨排用劲锤掷,锤掷时为加油使劲有节奏地喊唱着”嗨、嘿……嗨、嘿”的悠扬号子,时缓时急,委婉动听,此起彼伏。”打墙的椽上下翻”,就这样逐层添土、逐层锤掷、逐层换椽,在木椽的上下轮回变更中,墙就打到了预定高度,顶部将土装饱,用铁锨背反复拍打,形成尖顶墙头,既美观自然,又防止水浸灌入。如此反复,整院围墙就夯筑了起来。

打墙是土工活里最重的活计,衡量小伙子”苦实不实”,在掷出的杵窝中最能体现。
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土墙己基本成为历史遗迹,打墙的热闹场景也只能留存心里,做为美好的生活回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