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推荐原创文学:关中婚俗,媒人

八十年代的关中农村,男女婚姻依然需要媒人的相互撮合才能走在一起。家有适龄青年的长者遇见熟人会反复叮嘱:”咱屋娃娃大了,看有合适的,给娃盯个相”。一些能说会道、掌握信息、热心肠、威望高的人就做了”媒人”。庄户人经常调侃闲谝:”说媒就是图吃哩”,”是媒不是媒,先吃三四回”。无论男女方,只要遇上媒人上门提亲,屋里人就要准备”酒碟子”予以热情招待,”酒碟子”用红白萝卜、油炸豆腐片、粉条子等相拌做底,外面用八片切得很规整的条子肉扇面,葱丝打梢,家里如无熟猪肉,便临时将鸡蛋用油锅摊开炒熟,切成条形替做扇面。洗净的”执壶”灌些家藏好酒,将酒碟子、筷子和执壶置于方木盘子中端在炕桌上,主家和媒人或圪殧或盘腿相向,边喝酒吃菜,边商谈着娃们的婚事。

经典散文推荐原创文学:关中婚俗,媒人

经过相互打听了解,有了初步意向,媒人就要安排两个娃”见面”,留出来单独空间让说话聊天,双方家长此时心情激动,忐忑不安,从进门开始就观察走路姿势、衣着长相、言谈举止,有性急者甚至爬在窗台下偷听娃们交谈,听到高兴处拘不住笑出声来,弄了个人仰马翻。见面后媒人要征求双方意见,然后就要避实就虚,多讲优点好话在两边撮合,尽最大可能统一意见后进入下一程序”看屋”。

经典散文推荐原创文学:关中婚俗,媒人

“看屋”是女方家邀请娃的长辈如爷、婆、伯、叔、姨、姑、舅等在媒人的精心安排下去男方家进一步实地观察了解。所有人被视为贵宾,男方家要打扫庭院、油漆门窗、置办酒席、远迎近接,使尽浑身解数展示实力和热情。当年一位老汉为给娃寻媳妇,在女方家看屋前就借来邻家的组合柜、太平洋床单等装扮门面,借了十块新人民币放在箱底,给新媳妇发见面礼钱时,故弄玄虚给老婆拉长声调:”你从箱子里的那摞钱中捡一张新十块钱拿出来给娃”,老婆也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故作姿态伸长胳膊神秘地寻了一通,很利索地递给了新媳妇,女方家看此摆设和经济”实力”,也就冒然答应了婚事。这些无奈做法,好多都是媒人授意交给的办法,媒人要在”看屋”后想法子能使双方将准备好的礼物收下,并在照像馆”照像”。只要女方收下男方准备的二斤”粘亲花”、二丈”引亲布”和衣料、聘礼等,男方收下女方家带来的衣料,两个娃再能坐在一起照张定婚照,就算这门亲事大局已定,媒人也该张罗着”作揖”完婚了。

“作揖”是男女两家在婚前的最后一次见面,媒人要将男方家准备的棉花、被里子布、衣物、金银首饰等用大红布袱子包好,带上未给完的聘礼提前送至女方家,征询婚礼意见,提前做好一系列细节勾通,带回女方家给男方准备的婚礼服等。两家人坐席时,只剩下寒暄问候和婚礼的事项敲定了,席间媒人要坐在上席,接收双方家长和亲朋的轮番敬酒感谢,好些媒人在这场合把持不住往往喝高,醉人醉语,弄出许多尴尬和笑话。

随着时代进步和思想解放,男女婚俗已变得很简单,但是一些喻意吉祥的基本礼数还在借鉴沿用着,媒人也在继续发挥着勾通、协调、撮合、牵手姻缘的作用。有”明媒正娶”这一词在,就有媒人这一人物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