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寒冬里的温暖,搭炉子

散文:寒冬里的温暖,搭炉子

渭北旱塬一带有几个明显特点,箍窑多、窑洞大,煤炭多、分布广,冬天冷,冬季长。立冬节气刚过,家家户户就该拉炭盘炉子,张罗越冬取暖的准备工作。

早些年的土炉子连着土炕,用砖块、秸泥垒砌。趁天气晴好,请来村里倒窍的泥水匠人,搬砖和泥,在土炕事先预留的炕筒窟窿处下线设计,底部留出掏灰通风的空隙,正中间留出火膛和过火通道,直接通到炕筒。紧隔着火膛两边留出烤馍窑窑,然后逐层安砖抹泥,垒至长约七十公分、高五十公分、宽四十公分,炉膛顶部固定好圆形的铁质炉盖,周围上泥皮抹茬平整,就算大功告成。

这种原始的炉子建造方式,不需过多砖瓦材料,经济实用。由于火道、烟道直通坑筒,能迅速把土炕角角落落烧热,窑洞内也能持久保持暖和,长期以来,大伙都这样不约而同地坚守使用着。到了寒风肆虐、大雪纷飞的严寒时候来临,取来劈好的硬柴火,用麦秸秆引燃,听到炉膛内噼里啪啦的柴火充分燃烧,再将砸碎的块煤架在柴火上,烟熏火燎中炭火苗就会蹿红,呜呜响动的炉火涌入炕筒,过不了多长时间,窑洞内温暖如春,猫冬享受的惬意生活便开始了。

散文:寒冬里的温暖,搭炉子

炉子搭着后,家里的生活布局就开始围着炉子转。在炉子附近支个小案板,周围摆放几把椅子,热炕上放个小吃饭桌。米、面、油、盐,锅、碗、瓢、盆,有序地堆放在炉子跟前的家具上。从此,再不用在灶火锅台前生火做饭,一日三餐在炉子上就很方便地解决。晚上把馍放进烤馍窑窑,赶早上地上学时取出来,酥香脆黄,咯嘣咯嘣嚼在嘴里,就是一顿绝好的美味早餐。烤馍窑窑烤熟的红薯更是皮焦瓤黄,糖汁会自动流出来,哈着气咬一口,绵甜口感能涌满全身。在炉子上墩个小锅,早饭熬红薯煮米饭,溜馍热菜炒豆腐;午饭址面搓麻食,捏饺子爤臊子。一家人盘腿坐在烙煎烙煎的炕席上,围在炕桌前品尝着热呼香甜的饭菜,你一言我一语饶有兴致地谈论家常。

冬季有亲戚邻家窜门,很自然招呼在炉子旁。女人们脱鞋上炕,盖着被子围拢在一块纳鞋底做针线,嬉笑唠嗑,分享喜悦;男人们则伸手烤火,用铁皮茶壶熬一壶老叶子酽茶,抽烟谝闲,吹牛抬扛,谋划来年。

搭炉子技术要领很多,讲究烟畅、气通、火虚、煤适当。务弄不好,鼻子脸上黑灰一片不说,晚上没捂好,煤早早燃完,半夜就会灭,赶早起来又得掏灰生火搭炉子。这时候大人就见缝插针联系起来反复讲”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的做人处事哲理。也有一些家庭日子胶结,没有多余钱拉煤搭炉子,能有人在严寒的冬季雪中送炭,那份感恩激动的心情立刻会显露出来,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后来慢慢发展成圆形铸铁炉子、铁板方炉子、带暖气片的小锅炉,直到现在家属楼用的水暖、气暖、地暖、空调、壁挂炉等等。社会在进步,人们取暖御寒的方式和用具也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着,无论现在怎样方便舒适,以前搭炉子时烟雾缭绕的情景和其乐融融的氛围,想起来,依旧是那样的温暖自然。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