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烦意乱、头昏脑胀、视觉模糊、脖子僵硬、臂肩发麻……有了这些症状,还在不由自主地逮住手机,如痴如醉地继续划拉,一阵儿不见手机就魂不守舍,不用去看医生,根据这些症状自我判断,一定是得了“手机病”。
最早的手机笨重,体型大,像半截子砖头。街道上所谓混出点名堂的一些人,人模狗样地黑墨镜一戴,牛仔裤一穿,半截砖手机时常显眼地别在屁股后面,铃声一响,机子一握,头发一甩,把天线用牙一咬拽,就使出吃奶的劲来接,越是人多的地方吼声越大,对方都不言语了,仍然对着话筒叫喊,生怕别人听不见瞅不着。这是最初的“手机病”。

开会讨论,主持人反复要求提醒,手机放在笔记本旁,一会儿瞅,一会儿翻,一会儿急怱怱地打字回复,交流到兴致处,自己会意地偷偷笑。演讲者声情并茂、口若悬河,参会者盯住手机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会场内响声、震动声此起彼伏,神态自若地拿起手机出出进进,更有甚者,旁若无人地嗯啊嗯啊地安排指示,美其名曰不能耽搁了工作。这是一种场合的“手机病”。
亲朋相聚,面对面坐着,沉默寡言,呆若木鸡,惜字如金。手机里有工作,屏幕上有视频,微信中有私话,抖音上有奇闻……抱住手机,埋头刷屏,低头不语。要是别人看不惯,忍不住戳一下撞一下,定会不耐烦地回一句:咋?咋了?有事,有事!有事你说嘛!我听着哩!这是一种场合的“手机病”。
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拍照摄影,视频传送。一些人挖空心思地摆弄风骚、装疯扮傻,奇闻怪事、污言秽语,美丑不分地发送出来,勾魂慑魄,哗众取宠,粗俗怪异的表演居然就赢得了众多粉丝。如此照猫画虎,纷纷效仿,伦理道德、文明规范被肆意践踏。这也是一种“手机病”。

诱惑人的发财信息层出不穷,电信诈骗、网上贷款,场景语言天花乱坠,一旦上当受骗,便摊上了无底洞,日子没法过,妻离子又散,精神受摧残,生活不能安。这更是一种“手机病”。
简捷化的信息、碎片化的阅读、视频化的传播,文学名著、报纸期刊,静下心来看的人越来越少。男女老幼,沙发床头,倒筯卧项,抱住手机,目不转睛,持久战斗,游戏过了一关再打一关,视频看了一段再找一段,点赞打赏,评论留言。直到精疲力尽、昏昏欲睡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机。这还是一种“手机病”。

我把很早国人吃洋烟吸鸦片的影像图片翻找出来看了又看,形状大都是身子斜睡,头部高枕,面对烟盘,嘴噙烟锅,双目紧闭,贪婪地吸食,悠然地享用,继而逐渐地消瘦,慢慢地消沉,永远地失去了精气神。
把现在好多人玩手机的姿态,特别是临睡前玩手机的状况,和早年间吃洋烟吸鸦片的神情相对比,貌合神似,异曲同工,一模一样。所以,我就非常熬煎担心。
毋庸置疑的是,手机的确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这一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就像当初电的发明出现一样,人们在使用电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用电时的安全,尽量防止电力伤人出事。
唠唠叨叨说一大堆,反复提醒大家预防“手机病”,这绝不是杞人忧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