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渭南市南塬上的几个乡镇,村巷路旁有一道人文景观特别吸引人。三三两两的妇女围拢在一起,说说笑笑,两支手不停地在拧捻着麦收时节掐下来的小麦秸杆,在指尖娴熟的飞速舞动中,麦秸辫不断地伸长。当地人把这一过程称作“掐辫子”,掐编好的麦秸辫子专门有人上门收购,再经过盘结编织,就加工成了草帽等草编产品,行销到市场上变钱。
留意观察,所到之处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场景,而且大多都是留守妇女。不难判断,这一挣钱的门路几乎没啥成本,勤快些就能赚些辣子油盐钱,基本满足了家里的日常开销,所以就经常感叹给这些妇女搭建平台的牵头者的不容易,一心想找寻到这一营生的组织者。

那天路过桥南镇花园街道,无意间瞅见一草编工艺合作社的牌子,便停车前往。屋里一位大姐刚探出头就热情地召呼,丝毫没有任何生分和顾忌地引我们上楼参观,展厅内的草编工艺品琳琅满目,摆着的、挂着的各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种类繁多的草帽、各式各样的装饰画、水果盘、沙发垫、收纳筐,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大姐一边推介产品,一边讲述工艺流程,其间还要指着满墙的锦旗奖状叙说她的奋斗史和荣誉。
大姐健谈,生辰八字、家庭成员、工作经历,一股脑儿交待得清楚详细。大姐是当地人,自小就潜移默化地跟着大人口传心授,学会了掐麦秸辫子。她说她们这一带人自然条件差,日子苦焦,但小麦种植广,很早就有掐辫子制草帽的传统,大大小小的人都有这门手艺。大姐说她做过镇上的计生专干,做过包村蹲点干部,后来也干过妇联上的事,风风火火地在基层跑了多年,她深知群众的生存疾苦,临近退休时创办起了草编工艺专业合作社,下决心影响和带领群众用自食其力的劳动,把日子过好。
她说农村留守妇女文化少,年龄大,外出打工没人要,都是些惜惶人。引导她们空闲时间掐些辫子、织些草编,起码不伸手向娃娃们低三下四地要。她反复说她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干过公家的事,但始终在骨子里认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不停地说农民不容易,力所能及地帮着农民干点事,她心里才能安然。

大姐还很有成就感地告诉我,她这几年还经常给年轻人说媒,已经撮合成了三十多对。她说过去搞计划生育工作,把人撵得东躲西藏的,现在给年轻娃娃们牵线搭桥,权当是对人生的一种弥补和赎罪。
我问大姐尊姓大名,她说她网名就叫“草帽姐”。她叮嘱我多宣传一下渭南塬上的草编工艺,让群众多些收益,这就积了大德行了大善,比刻意宣传她个人好多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