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余光中代表散文)

余光中,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和评论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以下是一篇余光中的代表散文,名为《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先是台湾的北部降雪,南部降雨。很快地从北而南。然后从南而北,整个南部,整片长江流域、三峡、淡水、台北县县、桃园县县、新竹县县、台北市市、整个台南平原和台北盆地都变得冷湿而想入非非。整座中国都下着雨,如果窗外没有雨,那是好几天以前的事了。那令人魂思遐迩的江南也就格外遥远,简直是不可望而不可及了。

甚至会让人想起,在那一片方圆之外长着那几棵芭蕉是不是还在更久远之前的形象。当然也就凄凉起来、哀绝起来那是一定的。江南的许多季节就是这样法子被开启被引用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不是对江南最恰当的描述?还有岳飞的《满江红》“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渡过长江到过江南吗?至少在岳飞的时代还没有这样大范围地用机械制造洪水泛滥过江南吧?那样疯狂地催洪促汛冲刷着江南本来的柔美和旧日的风景还有旧时江南人儒雅雍容之心而直到泛滥成灾的应该是后来的几代吧?于是岳飞也就没有听到弦断的瑶琴声了。

余光中散文(余光中代表散文)

那把大弦小弦珠落玉盘琵琶被近来洪水泡得发了白越发地寒意四起。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声色俱厉了?也许从大陆渡海来台的第一代开始?也许从金门炮战,“三军齐声怆然一哭”开始?也许再早一些时候?胡适那一代人,“弃置刀笔遂伏疏旁”那一代人,“中夜四五梦惊回”那一代人,“目断魂销”那一代人,“梦也梦不到”那一代人开始?一路承传演变以至于更久远的时代而今已经找不到那个最初的江南了。

想现在如果正在上课或讲演或开会或办公而突然地震起来洪水泛滥起来那样子的一个场景一个画面该是多么的令人惊悚令人肝胆俱裂啊!于是每回走过长长的厦门街巷子想到这些也就毛骨悚然。那是一种十分十分古老而又十分十分切近的恐惧啊!不是小家子气不是小市民式的谨小慎微而是巨室大家的那种戒慎恐惧。戒慎恐惧这四个字用在这里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戒慎恐惧到连一场洪水也不敢去想!

余光中散文(余光中代表散文)

于是每回走过长长的一条厦门街巷子想到这些就毛骨悚然戒慎恐惧起来。戒慎恐惧到连一场洪水也不敢去想!谁想得到谁会想到无端端的坐在台南最高学府的教室中听课会听到“轰”的一声大家齐声喊叫起来以为是上面校舍或教官拖靶演习的枪声而原来却是海啸声从基隆港外滚滚而来的海啸声?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在校园里众目睽睽之下大家正在坐着听讲或讨论问题时会突然地“轰”的一声天摇地动起来?谁想得到谁会想到正在安安静静地走着路时会在一瞬间地动山摇天崩地陷?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安静整洁的一座校园忽焉变成泽国?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安安静静的一座城市忽焉变成废墟?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刚才还是晴朗朗的午后忽焉变成黄昏?谁想得到谁会想到一刹那间天地变色风雨如注狂飙突起而急急赶路的人们却都还在黑洞洞的瓦砾堆里喘着气忙着自救?

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在一座繁华的城市中,竟然会有一座孤零零的楼房,竟然会在这样的一座楼房里,竟然会有一个孤零零的我,独自面对着窗外的风雨,独自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在这样的一座城市中,竟然会有那么多的黑洞洞的瓦砾堆,竟然会有那么多的惊魂未定的人们,独自面对着废墟和瓦砾,独自面对着死亡和恐惧?

余光中散文(余光中代表散文)

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在一座高楼的房间里,竟然会有那么多的无助的人们,独自面对着风雨和瓦砾,独自承受着绝望和孤独?

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在一座城市的瓦砾中,竟然会有那么多的鲜活的生命,独自面对着死亡和恐惧,独自承受着无助和孤独?

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在这样的一座城市中,竟然会有那么多的孤独的人们,独自面对着风雨和废墟,独自承受着无助和绝望?

谁想得到谁会想到在一座城市的瓦砾中,竟然会有那么多的鲜活的生命,独自面对着风雨和废墟,独自承受着无助和孤独?

戒慎恐惧到连一场洪水也不敢去想!

听听那冷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