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散文,描写秋季落叶的散文,描写秋风的散文
美丽的秋天
文/周艳玲
秋风阵阵送来丝丝凉意,让秋天变得阴冷多雨的同时,更多的是秋天在绽放她最绮丽的美,它的美丽是来自阳光,因为秋天的阳光是彩色的。
阳光是色彩斑斓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形成七彩虹的光线,散布在大地所有的植物上,给它们一点一点的着色。于是,树叶黄了、红了,菊花开的姹紫嫣红,就连山坡的那一片野草,经秋阳的手这么轻轻地一涂,全都红艳艳的。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在猎猎的秋风中飘动。
秋天的美源于阳光的味道,阳光在秋天里会生出许多的味道。水果暴露在阳光下,就会产生酸甜鲜美的味道;一穗穗玉米在阳光温柔的注视下,释放出清香甘甜的味道;水稻和谷穗在太阳炽热的目光下,羞涩的低下了头,浓郁的芳香漫过田野村庄;还有青草的味道,树叶的味道,野菊花的味道,都是阳光的青睐,它们才有这馥郁的芳香;还有汗水的味道,那是酣畅淋漓的。
阳光在秋天的山野里缓缓的流动着,轻轻的涂抹着,如同相爱的人眷恋的目光,浸染、涂抹、勾勒、想把这幅秋意的写意画描绘的尽善尽美、淋漓尽致。
通常会感觉秋天是低沉凄凉的,会让人的心情变得消极颓废。而我却觉得秋天是美丽的、迷人的,丰硕的、踏实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撩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作者把秋天写得如此的凄凉、悲切,只是源于作者的心情和当时所处的环境,以此来衬托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我喜欢秋天是喜欢秋天的成熟和渲染;喜欢秋天的平静和淡然;喜欢秋天的丰盈和悠远;更喜欢秋天的丰硕和农民阳光般的脸庞。在我们北方春天的色彩似乎太淡了,淡的扑朔迷离、淡得若有若无,太青太嫩,有些找不到自我;而夏天的色彩又太纷繁了,太热闹了,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冬天的色彩又太单调了,黑白版的,光秃秃的,太冷清太低调了。
只有秋天才能让你在收获中品尝到果实的甜美;只有在秋天才让你体会到成熟的美;只有秋天享受到谷物归仓的快乐;只有在秋天你才欣赏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年年轻的王勃登上洪府的滕王阁,望着湛蓝深远的天空,苍茫的大地,还有秋水泛起的涟漪及树木晚霞浑然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的景色中,又有孤鹜自下而上飞起,飞向晚霞深处,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正是这浓浓的秋天的景致为背景才激发了年轻诗人的灵感,才有了这无与伦比的千古绝句。
你看那一树树的金黄;你看那一树树红艳艳的果实;你看一片片闪烁红缨的玉米穗;还有那火炬一样的高粱穗……。
那是摇曳在秋天里的精灵,它们都在努力的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相互倾诉着告别的话语,用最浓艳的色彩,做最后的华美绽放。用最丰硕的果实来丰富人们心中的喜悦;用这火红的颜色温暖即将到来的寒冬,然后去迎接返青的春天。
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一个纪录片,是记者采访一名护林员,护林员大概五十岁左右,黝黑的面孔,朴素的衣着,憨憨腼腆的笑容,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记者跟着护林员走进了四面环山荒芜人烟的山野,在密林深处有一座破旧的小房,小小的窗户透出一点点昏暗的烛光。这时正好护林员的妻子在做晚饭,晚饭特别简单,米饭,炒大白菜,没有肉,很少的油。
记者问为什么不用电灯,记者看见房上有灯泡,很是奇怪。护林员说这里是风力发电,平时要储存一些电,森林里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才用,平时是舍不得用的。
没有电、没有水、更不用说是电视电脑的了,并且好几天看不见一个人,妻子也是只有农闲的时候才来陪他。就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二十年。记者问他苦不苦,他只是淡淡的笑了,很平淡的说习惯了。他每天无论什么样的天气都要去高高的瞭望塔看几回,如果有特殊情况,他还要住在瞭望塔上。
记者跟随护林员登上了高高的瞭望塔。风在耳边飕飕的刮过,瞭望塔随风颤动起来,记者站在塔上腿直哆嗦。记者问他这么高又这么陡怕不怕,他还是那憨憨的笑容还是那句话“习惯了”。记者问他苦不苦,他只是笑没有回答,然后望着瞭望塔下面那一望无际的林海说:“你看这里的景色多美呀!我每天来这里都要看上好半天呢!”
此时正是中秋时节,瞭望塔的周围的林海,在风的问候下,变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哗啦啦的,翻滚着金色的浪。好一幅浓浓淡淡,如烟如霞,安然静美的写意画。
一阵阵秋风吹来,斑斓的树叶摇曳着,好像是有一支庞大的乐队在演奏一曲气势磅礴乐曲,秋风瑟瑟,时而波涛汹涌,时而低吟浅唱,又好像是好多金色的翅膀在轻盈飞翔。浩大的树林,回声如海,相互交替、摇曳、高谈、欢笑……像是在开一场演唱会。那高高的瞭望塔才是观众席,一个人庄重的站在那里,欣赏着他的众多的演唱者。每一片被秋阳染红的树叶都是照耀他美好心情的不灭的灯盏。
原来秋天的美丽,不光是用眼睛去欣赏,还要用心去感悟,更要用汗水去浇灌,更是用大好的青春时光去守护和换取的。要不这秋天的色彩怎么会那么的浓艳,那么的美丽呢!
暂无评论内容